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乾:曾国藩用人智慧与管理之道 | 嘉宾观点

首页 · 2021-10-08

▲点击图片报名嘉宾派



嘉宾商学作为国际化案例教学领导者,长期追踪观察全球最新商业实践。如何以中国特色领导力识人、用人、管人,也是嘉宾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关注全球领先的国际化领导力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蕴藏的管理智慧进行梳理和挖掘,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经营管理中。


9月24日下午,嘉宾派・北京站访学再次启程,第一课,便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林乾带来的《曾国藩用人智慧与团队管理方略》公开课。林教授重点从识人、用人、团队管理等方面,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企业管理相结合,并以华为等企业的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以下,Enjoy~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毛泽东对其十分佩服,称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其《曾国藩家书》也饱受赞誉,蒋介石曾评价他为“国人精神之典范”。


尽管后世对其评价甚高,但在清末,曾国藩最开始却是一个跑龙套的小人物,没有一兵一卒,从三无人员打天下,直到42岁才开始带兵打仗,筹款创办了湘军,逐渐走到了帝国舞台的中央。


体制性的冲突和个人性格的冲突使曾国藩备受磨难,也使他所几十年里积累的精神力量爆发出来。“越是军情棘手,众意纷纭,愈要心明立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林乾教授将他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九个字: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


放到当下,这样的精神仍然被华为等企业所推崇。任正非经常讲磨豆腐、绣花的功夫,就是耐烦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有耐力。而这种耐力,在当下愈来愈复杂的营商环境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形成了强大的领导力。在林乾教授看来,曾国藩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克己为体,以见贤为用”,也就是自我管理和识人、用人、团队管理上。


识人用人的六大法则


团队管理最大的学问就是用人,用人需要先识人。曾国藩曾说,要做伯乐首先需要见识人才,而领导干部要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五到”当中,最讲究眼到和手到。所谓眼到,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所谓手到,随手笔记,以备遗忘。


曾国藩喜欢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记录了3380余名所相之人的特征,可谓是“阅人无数”。林乾总结出曾国藩的第一条识人准则“五到五勤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此外,曾国藩还有自己的一套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的第二条识人准则是践行理念,重视三缘。他特别注重团队的建立,重视三缘:血缘、地缘、业缘,在他的团队中,大多数将领均为湖南和湘乡籍贯。


在官员的选拔方面,曾国藩也总结出两套针对文武官各自适合的标准,武官的四大用人标准是:“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亟亟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文官的四大用人标准是: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所谓“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曾国藩推崇乡气,推崇基层,他认为有乡气之人守着一个“拙”字,遇事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此外,曾国藩非常看重忠诚这一品质,他推崇忠义血性,认为“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只有质朴才能长久”,以曾国藩重用李瀚章为例,他多次举荐、推崇李瀚章,皆因其忠义血性,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到解散湘军,李瀚章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陪在曾国藩身边的人。从反面来说,他则痛斥“拆烂屋”这样的行为。


班子建设的核心要义


曾国藩特别注重班子建设,他认为自古以来,同僚之间最为难处,同僚关系胜败,同僚援手成大事。领导核心的形成、一把手要懂得屈身和能化解分歧、气类孤则大事不成、破格提拔领军人物、盛时选好接班人是班子建设的核心要义。


“同名、同居、同力、同义、同气”是《吕氏春秋·应同》中提及合作由低到高的五个境界层次,领导力也依照此顺序逐步增强。领导者的成功,取决于能否将更多的、更优秀的人团结凝聚。林乾认为 “同僚间要多做加法,当气识不同时,要果断做减法,避免同舟树敌国”。他还指出,消弭分歧的最好办法是坦诚而深入沟通。办企业干事业,不仅需要聚拢人才,更需要团队中领导的魅力,而且团队的高效是建立在理解、沟通、和睦、各有所长基础之上的。


对于领军人物的选拔,则要以发展的格局来看待,既要培养现在的领导者,也要注重培养未来的接班人。林乾分享了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对领军人物的四点要求:第一,做人要正。第二,要有大志。有极强的进取心。第三,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第四,要能够审时度势。柳传志以诸葛亮的战略失误为戒,正是由于诸葛亮用兵点将更多是个人智慧的专断,缺乏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导致蜀汉政权后续人才匮乏,形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


此外,接班人的选拔问题也能看出曾国藩的识人之道。他选择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看中其有大志向、大才华,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能表现出一种绝对忠诚的信任感,同时,李鸿章年纪轻轻已是翰林出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团队管理的“湘军八法”


太平天国运动撼动了清朝的根基,在揭竿而起的农民面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绿营官兵却一触即溃,将半壁江山拱手送给太平天国。


绿营采取的是“世兵制”,即士兵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各地都有绿营。一旦发生战事,就采取抽调的制度,组成一支部队,然后派将领带兵出征。这导致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难以形成一个整体。


在湘军的筹建上,曾国藩采取了层层招募制的全新制度设计,每个级别的官兵分别招募手下的队伍,很高的待遇保证了兵源的充足。如此,从大帅到士兵,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跟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曾国藩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那么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长官。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林乾教授将曾国藩的团队管理方略总结为“湘军八法”:①团队目标,生死不弃;②牢牢掌握控制权;③权利下沉,上下相维;④治理结构,文人领山农;⑤择将分枝,不让有才者久屈下位;⑥师克在和,不许内耗;⑦待遇优厚,高薪养将;⑧既要本领过硬,又要效忠精神。


这样的方略,为曾国藩和湘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受到了将士们的忠诚追随。林乾认为,要从人的需要角度着意培养追随者,只有满足人生存-发展-价值不同阶段的需求,才会让人愿意追随,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古往今来,失去天下人才的原因不外乎三种:诚意不够,待遇不好,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避免了这三点,则能为自己培养出下属与追随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