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政策抗疫,力度几何?

嘉宾观点 · 2020-02-07


作者 | 鲁婧涵

出品 | 我有嘉宾 (ID:wetalkTV)



当下,除了疫情本身,人们愈发担心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近日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如果此波疫情能在2月底结束,中国实际GDP的增长为5.7%;如果在3月底结束,增长会下调到5.4%;悲观情况下,若疫情延长至6月底结束,则GDP增长要下调到4.5%;最坏情况下,若无法在今年年底前抑制住疫情,中国实际GDP的增长将不到4.5%。
 
由于冠状病毒感染性强、冠状肺炎潜伏期长的特性,为了疫情的防控,人口的流动与聚集受到限制;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延后开工;贸易、旅游、交通、娱乐等线下消费陷入停滞;工厂生产经营停摆,企业收入中断……
 
瑞银(UBS)推算,在此波疫情中,中国的零售、旅游、酒店和餐饮、运输等行业在今年第一、二季度受到的影响比较明显。“我们看到制造业遇到了一些间接影响,供应链因为疫情而受到了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丽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1月31日的圆桌记者会上如此表示。
 
一切已经确定及不确定都来得猝不及防。对于中小企业,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策略上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许多企业的现金流可能仅能维持两三个月的运营。
 
受冲击最大的企业能否扛过去?中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减税降负的措施也能让重压下的企业舒一口气。
 
2月1日,央行联合五部委印发强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的通知;2月2日至2月6日,苏州、北京、上海、江西等8省21市相继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纾困措施。国务院也于近日出台了疫情防控财税政策,确保企业贷款利率低于1.6%,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务、邮政快递收入免征增值税。
 
不过,应急性政策的帮助固然重要,遏制疫情的发展,让企业尽早恢复生产运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中央调控



为抵御疫情冲击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各部委反应迅速,相继出台扶持政策。

2月1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出台举措30条,对于疫情可能给企业、投资人、金融机构、交易清算系统等造成的影响,做出部署。
 
根据这一部署,2月2日,财政部发布通知,要求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优化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
 
2月3日,央行开展1.2万亿的流动性投放,比去年同期多9000亿元。2月3日,央行下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2月4日,央行再投放流动性5000亿,累计向市场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实现流动性净投放近5500亿元。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看,目前大部分政策都是短期性和结构性的。
 
在货币政策方面:1.7万亿的流动性释放,相当于降准两次,而并没有直接出现大幅降准、降息;银行间7天、14天的逆回购利率都降了10个基点左右,但并没有调整MLF。发布的两项政策都是短期的。
 
这意味着,货币当局认为疫情的冲击主要对一季度的市场产生影响,阶段性的流动性足以应对目前的困难。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力度已经很强了,后续应该还会有逻辑一致的货币政策落地:“往年春节过后特别是在月初,很少出现公开市场操作。另外,2月3日上午还降低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虽然我们预计年内会有这样的操作,但时间点提前了不少。很快,LPR也会降低,这都属于逻辑相同的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截至2月6日下午5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67.4亿元,实际支出28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0.9亿元。在政策保障方面,截至2月6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十余条财税支持措施。
 
这些措施更多是区域上的政策,包括税收补贴、物资采购等,对于重点区域湖北、武汉,实施更多的资源供给。是否更大规模地启动相应地刺激与对冲,需要等到两会才能做出决断。
 
规模扩大到什么程度?有人建议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不赞同,“因为赤字政策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政府债务一旦上去就下不来,长期积累会有债务危机的风险。在财政扩张上需要慎重考虑,相对于提高赤字率,更有效的办法是缩减政府其他开支。
 
对于具体的政策落实,许小年建议,此时要适当放松市场准入管制,提高监管效率,恢复或者重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只要没有违反市场规则,企业都可以做。具体到当下的问题,建议定向给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对于不能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机构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保理、租赁公司,拓宽它们的融资渠道,提高杠杆率上限。政府可以考虑补贴小微贷款的保险费,但最好不要贴息,以避免扰乱市场信号。为助贷业务正名。助贷平台相当于大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二级承包商,这种业务信息成本低、效率高,可以有效地帮助大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起到毛细血管的作用。
 
 

地方纾困



疫情肆虐,围绕着“钱、人、税、费”,地方政府的对策也相继出台。2月2日,苏州率先推出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之后的四天内,8省21市陆续出手救企。
 
对中小企业来说,当前的主要困境是市场经济活动放缓后收入骤降,但人力成本、房租水电、企业税费、利息支出等刚性支出未减。因此,政府围绕降低企业刚性成本的措施无疑能暂缓企业之困。

 

效力如何?


纵观这些地方政策,对企业正向现金流起到帮助的措施包括:部分项目税收减免、租金减免、水电费减免、社保缓交、税收申报延后、贷款利息补贴等。
 
各个地方根据财力和让利给实体企业的决心,对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补助。各地措施属性基本相同,差异在于房租减免的时间范围,社保延缓和延期纳税的期限等。
 
某小微企业主表示,在这些政策中,社保缴纳期的延长对他最有价值因为社保缴纳期延长,就意味着每个月最少能得到几万元的流动资金。对于人数越多的企业,这项政策的舒压效果越明显。
 
在这些公布政策的城市中,苏州、无锡和厦门的企业可延缴社保的期限最长,为6个月。
 
还有企业主表示,只要银行不断贷、不抽贷,且愿意提供更低息的资金,公司就能继续坚持下去。苏州、宁波、山东和北京等地明确要求下调中小企业贷款利率。
 
不过,不少企业认为,这些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问题,但具体来看,恐效力有限
 
如,苏州、重庆、山东和无锡等地虽然在缓缴社会保险费、延期缴纳税款等基本举措之外,提出可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但这条减税措施涉及的是比较少品种的小税种,占企业大头的增值税、所得税之类的并未提及。
 
另外,尽管有政府提出加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但真正能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企业仍是少数。
 
有小企业主悲观地表示,“这些政策最终会落到国企或者与之相关度比较高的行业。
 
此外,企业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于生产经营停滞、需求萎缩等方面。因此,在疫情的冲击下,民企的生存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压力下,除了应急性政策的帮助,企业自身的创新与转型能力也至关重要。企业需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内部挖潜,与员工一起共渡难关。
 
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没有到不了的春日。在这场抗役生存战中,中小企业家们熬过去了,就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