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破局
首页 · 2025-02-12
中国汽车行业,再传重磅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上汽要跟华为鸿蒙智行跨界合作。嘉宾商学通过求证,确认消息属实。
事实上,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早已露出端倪:2024年12月12日,市场消息称上汽旗下的飞凡汽车计划用华为方案重启内部代号为ES37的新车项目;2025年1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出现上汽提交的“尚界”“上汽尚界”等多个商标申请,市场猜测极有可能是继“问界”“享界”“智界”“尊界”后的第五界;再到这次双方敲定“尚界”的合作,好一条大型国企与卓越民企合作的草蛇灰线!
自2006年成为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以来,上汽在老大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近20年。但面对新能源浪潮,尽管上汽早有布局,但仍然难逃掉队的命运。
2024年,上汽集团批发销量为401.3万辆,同比下滑20.07%,而比亚迪为427.2万辆,同比增长41.26%。仅仅在一年前,2023年上汽集团销量502.1万辆,而比亚迪为302.4万辆,相差近200万辆,一年的时间被比亚迪追上并反超25.91万辆,上汽的焦虑可想而知。
而在利润上,2024年四季度上汽集团扣非净利润亏损超51.5亿元。自2002年有可查数据以来,这是上汽集团第二次出现单季度亏损,上次还是2008年。
本文嘉宾商学将为你解析上汽集团遭遇的困境,以及未来上汽集团的破局点。
1、“三驾马车”没落
最近几年,上汽集团的江湖地位滑落,最重要原因是受合资品牌销量的拖累。合资品牌的风光一去不复返,造成全集团“利润奶牛”日渐消瘦。
上汽集团在合资时代依靠旗下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驾马车”横扫市场,缔造出中国最大的汽车产销集团。2006年,上汽集团以爆卖122.4万辆的成绩一举超越一汽集团,一个地方国资车企从央企手中夺取车市桂冠,相当炫酷。
不过,如今国内自主品牌趁着新能源的春风迅猛崛起,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被大幅抢占,“三驾马车”节节败退。上汽集团在2018年销量达到705.17万辆之后便连年下滑,而其2013年的销量已有510.58万辆,大体与2023年相当,销量跌回10年前。
燃油车时代,“三驾马车”的销售量一度占上汽集团总销量的89.6%,支撑其王者地位,完成由合资起步向自主品牌的升级迭代。
近年以来,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大企业的销量不断创下低位,2018年前后两百万辆销量巅峰的状态一去不复返。“以价换量”策略下,“三驾马车”与国内其他合资品牌相仿,增长乏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家合资车企的销量,分别为121.50万辆、100.10万辆、140.31万辆,同比分别下滑8.01%、14.45%、12.31%。2024年,前述三家销量分别为114.8万辆、43.5万辆、134万辆,上汽通用下滑幅度达56.54%。“船大难掉头”,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的产能很大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
另一边,2018年,全国乘用车销量2371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05万辆,渗透率不到5%,到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已超过50%。短短6年时间,合资品牌销量快速滑落,很大程度上受新能源乘用车的挤压。
2、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在合资品牌板块急速腰斩的同时,上汽在新能源方面的转型方面又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公开资料显示,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发力较早,其在该领域的探索可追溯至2001年,其与同济大学联合推进的国家“863计划”燃料电池研发项目。2005年末,上汽集团完成首辆“超越1号”燃料电池轿车研发,8款新能源样车成功下线,并在上海公交线路上试点运营。紧接着,上汽提出发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同时由燃料电池汽车转向电动化,尝试研发混动和纯电汽车。
2011年10月,荣威750混动轿车正式上市,起售价为23.68万元,不过其销量不尽如预期。一年后,上汽集团再度推出纯电车型荣威E50微型纯电动轿车,起售价仍然高达23.49万元。
在当时,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多集中于公交、物流等领域,在乘用车市场并非主流。高层定调不仅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亦成为上汽集团果断转型新能源的起点。2014年中央领导在视察上汽集团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随后,上汽与阿里集团联合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车联网操作系统领域开展合作。
公开报道称,上汽集团方面在拜访谷歌、苹果等之后,与阿里巴巴时任CTO王坚产生合作意向。两方进行了为期3天的闭门会,聚集了时任阿里云首席架构师潘爱民、高德汽车业务掌门人杨永琦及阿里OS事业群总裁张春晖等大佬。“这次闭门会是斑马真正意义上的起点,确定了后来斑马座舱的很多功能和应用体系。”
2015年3月,上汽集团和阿里集团两方各持股50%,成立了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产业基金,并基于此成立了斑马网络。斑马网络是AliOS在汽车领域的首个授权企业。
在上汽之外,斑马智行也与汽车行业其他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据官网公布,斑马智行外部装机量超过100万辆,其中涉及一汽、大众等集团旗下的10余个品牌、40多款车型。也就是说,斑马智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与互联网行业的整合,推动了行业的智能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操作系统在上汽集团旗下车型的应用,不仅让其搭载了“互联网汽车”形象,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跃升贡献了一份力量。在操作系统之外,上汽集团放弃燃料电池、纯电动而选择插混路线,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2013年,上汽集团发布了EDU混动系统,这是其第一代混动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在充电设施完备的情况下,能做到非常低的油耗,甚至零油耗。就算没有充电设备支持,也能用汽油行驶,消费者对它的接受度高于其它路线”,上汽集团方面曾解释称。
上汽集团官方将这一阶段的发展定义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回顾可见,上汽集团以斑马网络和混插路线为基础,在“新四化”的指引下,推出了多种新能源车型,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到2016年9月,荣威E950成为首款月销过千的新能源B+级车。那时,该款车型连续稳居上海B级车月销第一。
2016年11月,全球首款互联网插电式混动SUV荣威eRX5在广州车展上市。之后,荣威还推出了荣威eRX5纯电版。2017年,荣威eRX5纯电版销量破万,成为当年唯一销量破万的纯电车型,堪称一战成名。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5年,上汽乘用车旗下的名爵和荣威两大自主品牌的年销量之和达17万辆,而到2017年的总销量更超过52万辆,仅荣威RX5一款车就达到24万辆。由此可见,彼时的上汽集团新能源乘用车呈现强势崛起。不过,与当时的比亚迪相比,上汽集团仍落后一步,其2016年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2万辆之时比亚迪已达10.25万辆。
2017-2019年,上汽集团多次闯进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排名Top10。彼时,本土车企正处新能源发展的红利期,“蔚小理”尚未量产,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亦未交付。2017年,上汽乘用车旗下的新能源车以44236辆的成绩,位列当年新能源销量第三。
为进一步扩张产能,2018年4月,上汽集团旗下新的乘用车基地落户福建宁德,该基地主要负责生产上汽旗下新能源车型。上汽宁德基地竣工投产后,其成为上汽集团在国内的第四大生产基地,平均每分钟可下线一辆新车,最高产能可扩展至一年30万辆。
但是沿袭着过往的合作模式,合资车企的经营通常都由外资方面主导,尤其在产品和技术领域,外资方手握着控制权。虽说近年来中国方的话语权在提高,但核心技术和战略决策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没有例外,上汽集团旗下合资品牌的产品规划也由跨国车企的全球战略规划决定,其战略布局则基于全球市场和技术趋势的研究而得。
坐享燃油车时代红利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依赖过往路径,自然不会放弃现成的利益,去all in新能源。燃油车时代,这些战略与产品规划自然顺风顺水。
事实上,当今全球汽车的新能源、智能化变革,中国是主要的推动者。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诸多方面已晋级为领先者。众多跨国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规划显然落伍了。以美国为例,通用集团也面临着压力,被特斯拉甩在后面。
这一轮新能源变革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说有一定的布局,但相比比亚迪等本土自主品牌,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上显然差距很大。这导致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当时的市场环境看,上汽集团具备大力扩张市场的“天时地利”,但其在高端市场竞争中并不如意,却无意中在低端市场打造出一个“五菱神车”。
2018年,上汽集团发布了智能电动SUV荣威MARVEL X,起售价为26万元。这款新能源汽车售价相对高昂,释放出其布局新能源市场高端赛道的信号。之后在2020年,上汽集团继续推出中高端新能源系列荣威R品牌,同时发布智能纯电SUV MARVEL R、首款纯电轿车ER6。不过,由于新能源补贴的退坡,同时或由于荣威的平价市场形象与之高端定价的矛盾,上汽集团推出的高端车型销量均不及预期,MARVEL R被迫挂到名爵汽车名下在欧洲销售。
巧合的是,在R品牌推出的同月,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了五菱荣光纯电版,售价8.38-8.98万元。紧接着,五菱宏光MINI EV上市,售价2.88万起。这款接地气的新能源产品,让五菱再次缔造了“神车”销量神话。
在五菱宏光的销量支撑下,2020年,上汽集团的新能源销量达32万辆,同比增长77.8%。当年,全国新能源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率为10.9%。同期,上汽集团凭五菱宏光MINI EV等车型拿下了不少中低端市场份额,2020年7月上市的五菱宏光MINI EV年总销量就达12.77万辆,占上汽新能源总销量的1/3以上。
不过,由于各路玩家涌入新能源市场,特斯拉和蔚小理的产能提升,不少合资及自主车企开始进军新能源赛道,国内新能源销量排名不断更换,上汽集团逐渐呈落跑之势。但彼时的上汽集团仍想进一步发力高端自主品牌。
2020年,受高层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精神的鼓励,上汽集团联合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智己汽车,同时将R品牌独立成“飞凡汽车”,全面发力高端市场。智己汽车融资达到100亿元,定位高端市场。其中,上汽集团持股54%,张江高科(600895)占股18%,阿里巴巴占18%。智己汽车之后发布了两款高端车智己L7、智己LS7。
总的来看,如今的上汽集团新能源业务在按照微型车和中高端两条腿走路。如前提到,上汽集团微型车方面主要依靠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宏光MINI EV。不过如今市场正处消费升级,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该款车型的月销量已大不如前,昔日的辉煌不再。表面上,上汽集团的新能源销量位居行业第二,销量可观,但其低端的产品定位决定了其利润空间不佳,进而导致该板块的利润不高。
在中高端市场,上汽集团拥有飞凡和智己两大品牌。飞凡汽车独立运营之后,在应对其他车企产品竞争的同时,另一边面临兄弟单位——智己汽车的挤压。此前一段时期内,飞凡汽车的汽车月销量仅有一两万辆,进入2024年,月销量更降至百辆左右。公开资料显示,飞凡汽车被爆出大裁员,有传闻称其将被重新被整合进上汽乘用车体系。
智己汽车一度定位主打30万元以上市场,但在市场竞争压力之下,售价区间被迫下移至30万元以下。这一变化导致其与飞凡汽车陷入正面竞争。在行业内卷的生存环境下,目前尚未推出爆款产品,旗下在售的4款产品市场销售表现大幅落后于极氪、深蓝、岚图等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
2024年5月,上汽集团发布DMH超级混动技术,在热效率、续航、声量等多项指标上均难以匹敌比亚迪发布的第五代DM技术。上汽集团已失去技术领先优势,亟待在高端市场打开缺口,才能留新能源牌桌上,步入汽车行业下一个阶段。
3、新“三驾马车”正兴起
如今,新能源汽车发展、消费结构升级、自主品牌崛起等多重特征的市场下,新能源、出海和自主品牌正成为上汽集团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2023年,上汽集团的出口量超过110万辆,位居行业第一。达到这一成绩,上汽集团在市场并不那么卷的2001年便开始布局了。
当年,10辆上汽集团生产的乘用车从天津港起航开往叙利亚,拉开了汽车出海的大幕。虽说当时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低、出口量较少,但上汽集团当时已意识到海外市场的潜力和挑战。
参考全球车企经营的规律,上汽集团产品出口之后便在目标地建立了生产工厂。2007年,上汽集团宣布实施全球化战略,开始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建立销售渠道,逐步了解国际汽车市场的运作规则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尝试融入海外汽车市场。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纷纷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基地。
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本出海。前文提及,2006年,上汽集团并购了英资汽车品牌罗孚(ROVER),并整合品牌资源相继推出了中高端自主品牌荣威和名爵。
资源整合完成后,上汽集团加速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策略,针对当地的消费者需求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在欧美市场,MG(名爵)品牌让消费者眼前一亮,颇受当地市场的欢迎。在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上汽集团则侧重于智能网联技术落地,推出了“i-Smart”智能网联系统,受到地区消费者的好评。
公开资料显示,MG是上汽集团海外市场的重要品牌亮点,其在全球多个市场取得了可观的销售业绩。上汽集团推出的MG4电动汽车被称作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登陆全球六大洲80余个国家。
2023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售120.8万辆,约占中国汽车出口总数的23.1%,同比增长18.8%,连续8年保持整车出口国内行业第一。这其中,自主品牌的海外销量占比近92%,新能源销量占比近24%。从这个角度看,培育自主品牌构成了上汽集团出海的主力军。
2024年1月17日,上汽集团首艘远洋汽车运输船(滚装船)——“上汽安吉申诚号”开启首航。这艘长200米、宽38米,有13层楼高的远洋巨轮,拥有7600个车位,排水量超过4万吨,创新性地采用LNG双燃料清洁动力,可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为新能源车出口特别定制。
“上汽安吉申诚号”的启航,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眼前车企出海的运输成本问题,同时亦是为了迎接全球汽车业格局的巨变,构建海运话语权,推动中国车企走向世界。
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终端交付量达108.2万辆,占全年总销量的26.96%。可见,出海成为其经营增长的关键一局。
近年以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逐步摆脱廉价低质的市场形象。
尤其是赛力斯通过与华为鸿蒙智行合作实现蜕变,成为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一哥,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打造自主品牌提供了绝佳案例。
上汽集团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等资源禀赋远非普通车企可比,与华为跨界合作、强强联合,势必打开了更多空间。
作者 | 吴婷 嘉宾商学创办人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