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中小企业的大叔不能示弱
首页 · 2022-08-12
编者按:
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圣”。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他先后创立京瓷和KDDI,并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年近八旬,他出任日本航空公司会长,仅用一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创下日航历史上的最高利润记录。
在稻盛和夫经营企业的五十多年时间里,正是日本经济从繁荣走向低迷的跌宕时期,但历经风吹雨打,他领导的企业始终屹立不倒,并保持着高增长高利润。这一切,得益于他独特的经营哲学。
他的经营哲学影响了无数企业家和管理者。很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包括中国的企业家任正非、马云、张瑞敏等,对他都推崇备至。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日本知名经济经营杂志《日经商业》《日经总裁》,在跨度半个世纪的不同时期对稻盛和夫进行过采访,询问其对商业、经济及社会热点的看法,而稻盛和夫的基本理念始终纹丝不动,一以贯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稻盛和夫如是说》(曹岫云、张凯译)一书中,收录了两本杂志50多年来对稻盛和夫的采访以及他的独白记述。
嘉宾商学从本书中摘录了稻盛和夫(以下简称“稻盛”)阐述的经营、工作以及生活等部分内容,希望为诸位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参考。以下,Enjoy~
1、经济不景气,企业如何应对?
问:在经济不景气时,对企业有何建议?
稻盛:我已退出经营第一线,不再直接对员工们讲话。但过去经济不景气时,我总是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决不悲观。
第二,团结一致。萧条降临,公司里会出现不协调的声音,因此萧条期要比平时更加强调团结。
第三,大家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从点滴做起,努力削减费用,这是继续生存的绝对条件。
第四,全员营销。人人都当推销员,争取订单,不光是老客户,还要敲开新客户的门。借着萧条在各个方面钻研创新,才能为企业的再次起飞创造条件。
如果我今天还是社长、会长,我还会对员工们讲同样的话。
凡是优秀的企业,都会把萧条看作再次成长的机会,把萧条当作一种食粮,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京瓷创办近50年来,我就用这种思想经营企业。
另外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储备”。企业储备了多少现金,能够承受多长、多重的萧条的打击,在萧条中有无实力抓住新的机会,重要的就是有无足够的“储备”。
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中心——美国华尔街的先生们却不喜欢我的经营思想,因为我储备了大量的现金和存款(笑)。他们认为企业拥有大量现金对股东而言并非好事,他们希望以钱生钱,让金钱更多地获利。
他们看重ROE(自有资本利润率),就是说相对于自有资金而言产生了多少利润。用这个指标来考核,就要减少现金存款、减少自有资本,这样来提高股东的收益率。但是,企业过于“瘦身”就无力承受危机,没有储备也无法抓住再发展的机会。要把萧条、把危机变成机会,就必须在平时不断增加储备,经营企业应该脚踏实地。
问:要在逆境时咬紧牙关挺住,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如何做才好?
稻盛: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尺有很多,但归根到底,企业的成败决定于公司内部是否齐心协力,就是全体员工是否能与经营者拧成一股绳,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奋斗。
今后的时代,竞争的舞台是整个世界,变化将会越来越剧烈。在这种形势下,经营者持有明确的哲学就越发重要。
并且,这个哲学,必须是无论什么人都能认同的、具备普遍性的哲学。无论多么优秀的经营者,若想把自己个人的私利私欲强加给员工,那就肯定长久不了。
还有,无论发展得多么好的企业,如果一把手的哲学中挟入了哪怕是一点点瑕疵,那么,从那里开始,整个体系就可能崩塌。
大荣公司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在很长时期内,大荣的领导人中内功先生的理念成为一种力量,大荣的成长精彩纷呈。但到了晚年,“想让儿子继承”的私欲或隐或现,由此,整个企业慢慢地就走偏了。迄今为止的企业发展史中,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到很多。
2、中小企业的大叔不能示弱
问:中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依然严峻,许多经营者找不到提升业绩的突破口。
稻盛:“经济环境不好”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造成自己企业停滞的根本原因。经济形势时好时坏,这是常事,再说现在也不是特别糟糕。进一步讲,对中小企业来说,不管什么时候,经济环境都说不上好。
然而,不正是因为经营者与员工一起拼命努力,才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吗?可以把企业经营比喻为蹬一辆带着螺旋桨的自行车。如果停止了蹬脚,因为地球引力,自行车马上就会掉落地面。
首先,社长要努力蹬脚。但是因为这台自行车太重,一个人的力量不行,如果有5名或10名员工的话,就需要大家与社长齐心协力,全员一起蹬脚。一边蹬脚,一边还得思考,思考怎样做才能效果更好。
这种智慧不是从别人那儿受教得来的,而是在工作中,在寻找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不只是社长一个人思考,员工也一起思考。绞尽脑汁,钻研创新,只要有这种劲头,就一定能够升上高空。
不过中小企业的问题是,社长满腔热情,发出号召,员工却无动于衷,社长一个人唱独角戏,徒唤奈何。社长要再发脾气的话,员工更是会扭头,不予理会。正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时候,员工们却不肯配合。
问:稻盛先生您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稻盛:实际上,当时我创建公司是为了“让稻盛和夫的技术问世”。在创立企业之前,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时,开发了优秀的技术,但因为那家公司内部的派系纠纷,我的技术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而公司外的人也不愿采用我的技术,因为比起中小微企业的技术,他们总是优先采用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因此,理所当然,最初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让稻盛和夫的技术问世”。
公司第一年招了20名初中生,第二年又招了11名高中生,达到几十人的规模以后,对我的各种不满就开始表面化了。刚刚成立的公司,没有食堂,没有任何福利设施,这样的企业能有什么前途?这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是为了让稻盛和夫的技术问世,才成立了公司,但这样的动机其实一文不值。
如果员工说“进这家公司真好”“将来的生活有保障了”,我想,这才是做企业最重要的目的吧。只要员工们高兴了,幸福了,稻盛和夫的技术也就随之问世了,但这本身不是目的。于是,我就揭示了“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一企业理念。
问:最近,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以往的业务模式迅速失却了竞争力。稻盛先生如果您现在是中小企业的社长,您会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
稻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首先考虑,如何把自己的长处作为武器。但如果没有什么特长,只要努力不输于任何人,也能找到出路。
假如,我来开一家拉面店的话,首先我会去现在的人气拉面店,当1~2年学徒。每天早起晚睡,洗盘子之类的什么事都干,同时拼命观摩并学会主厨大叔的工作。一个月后,再换另一家拉面店,继续学习。
转了10家店以后,自己就能掌握诀窍,用这种方法,做出这种味道的面条就行。然后租一家便宜的店面,全力以赴做拉面,这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我对任何行业的中小企业都有兴趣,要是让我干的话,很快就能赚钱盈利。
当然,也有去国外的选择。如果想去国外的话,就不能半心半意,要全身心投入,既然要做,就要做彻底。
问:上一次的采访中,面对读者,稻盛先生您说“中小企业的大叔不能泄气”。这句话,让很多经营者增添了勇气。
稻盛:实际上,我年轻时也经历过艰难,也曾唉声叹气,口吐弱音。在一人独处时,我经常会想:“真的太苦太累了,要不就辞去社长职位吧。”但是,在冒出这个念头的瞬间,我又会对自己说:“那怎么行!”我在泄气中鼓足勇气,振奋自己。
创建公司,发展公司,绝非轻而易举。碰上难事,干责任很重的工作,除非是哲学家,谁都难免唉声叹气。但是,不能在部下面前叹气、说泄气话。夜深人静,就自己一个人时再哀叹吧。在家人面前也不行。
经营者给予周围人的影响非常之大。经营者自己不安,信心动摇,若被周围人窥见,就会人心动摇,并可能引发事端,所以这绝非好事。既然当领导人,心中就必须有积极思维。所谓积极,意思是开朗、上进、要强。此外,和蔼、优雅等也属于积极的范畴。
乐观开朗,纯洁美好,关爱大家,温和善良,将这些深深刻入心中。这样的人想干的事,只要他抱有信念,付出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3、把心镇住是人生大事
我27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成立了公司,到现在约40年了,真正是一头扎进工作里,心无旁骛。今后剩余的人生不会很长了,所以,我想在充实内心方面,再下些功夫。我经常说些本职工作之外的话,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才会这么想吧。一个内心不成熟的家伙,总讲些豪言壮语,难免令人讨厌。因此,我想进一步学习。
其中之一就是想学佛教,学佛教的教义,或佛教哲学。还有一点,就是亲身体验寺院的戒律,由此加深对教义或哲学的理解。
我和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圆福寺的西片担雪老师关系亲密,把想法告诉他时,还半开玩笑地问:「有没有最简单的方法当上和尚?」虽然我没想把和尚当职业,但我觉得,既然要学的话,最好能取得僧侣的资格。
「据说,净土真宗只要三天就能授予资格。」我这么一说,老师就回答:「那可不行,不过可以适当考虑。」我一直就向往戒律严格的禅宗,想取得僧侣的资格。
老师今年70岁左右,一直单身,现在仍坚持素食,就连调味用的、含有鲣鱼丝的食物都不吃。这一点让我特别钦佩。现在他也只吃粥和咸菜,严守戒律。
这时他说,「会长您要不就打一天坐吧」。因为谈过这类话题,所以我才会有上面的发言,现在变成要出家、要隐遁了。
不过,坐禅也有危险之处。如果坐禅和冥想的方式不对,可能会精神错乱,出现幻觉、幻听的现象。印度的瑜伽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严格的看管和指导,可能会走火入魔。当事人说自己开悟了,实际是在幻觉、幻听的世界里,自以为开悟而已。用佛教语言来说,就是进入了「魔界」。非常危险。
我的目的是:把作为人应该遵循的规则,也就是把正确的为人之道,注入自己的知性和理性之中,用理性来掌控自己,尽可能用理性来抑制本能的抬头。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能在晚年圆满自己的人生。
这已经不是开悟了,完全属于理性的范围。宗教真正的奥义是进入开悟的境界,但开悟途中险山耸立,有可能踏入魔境,这是很可怕的。
我想出家,想要取得僧侣的资格 ,是因为我有一个愿望。比如在读经期间,哪怕一天一次,凝神静气的时间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不把心镇住,情绪就会浮躁,心灵就会粗糙,社会就会不和谐,判断就容易失误。
把心镇住是人生大事。因此,我认为,无论是谁,都应该哪怕一天只花30分钟,用来把心镇住。这就是我想模仿僧侣的目的之一。
4、经营者要有利他之心
问:稻盛先生您一贯强调“利他之心”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现在都变得越来越利己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利他心是不是难以被人理解呢?
稻盛:社会富足起来,顺着欲望的方向随意行动,我行我素,这种行为逐渐被正当化了,这是事实。相反,自己吃亏,成全对方,这种美德不再被世人看重,甚至连教授这种美德的人都消失了。
实践利他,其实是非常苛刻的生活方式。习惯于低俗的生活方式,沉浸其中的人,要实践利他,或许特别困难。越是大企业,越是精英,就越难理解利他之心。
大多数经营者一开始,都是出于想赚钱、想过富裕的生活、想出名等个人欲望,创办公司的。但是,经营者只想满足个人欲望,员工是不会追随的。“只想自己幸福”,这种自私的动机太露骨的话,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共事。
经营者会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实现全体员工的幸福,当意识到这一点时,经营者就开始转变了。而公司顺利发展,是在这之后。然后,经营持续推进,“哪怕做一点自我牺牲,也要让员工更加幸福”,当经营者开始这么思考时,公司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说来,在企业经营中,经营者的利他之心就非常必要。而在每个人的心底里,都存在着可称之为“真我”的部分,而真我之中便蕴藏着温和的利他之心。关键是如何拂去覆盖在真我之上的欲望。
人类为了生存,持有某种程度的欲望是必须的,但欲望会无限膨胀,所以要抑制它,把它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问:个人主义的倾向越来越强,个体越来越重视工作的价值与充实感。那么作为企业,今后应该如何为员工提供幸福呢?
稻盛:这一点也和经营者是否与员工做到了哲学共有,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大家能否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工作,这对于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充实感和幸福感,影响很大。
思维方式及哲学与公司全员共有,不做这方面的努力,直接奔向绩效主义,这样的做法虽然最简单,但结果并不好。采用绩效主义,厚待做出利润的部门和个人,相反的部门和个人则受到冷遇。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员工兴高采烈,有的员工牢骚满腹。本来应该全公司团结一心的,结果却矛盾丛生,不再和谐。
并且,一时高兴的员工,3年后如果部门转入亏损,工资和奖金骤减。不管之前对公司多么忠诚,一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马上就会抱怨公司,牢骚不断。最终,公司成了“牢骚员工”的集合地,绩效主义就走到头了。
我不采取绩效主义,是因为企业应该是实现所有员工幸福的场所。做出好业绩的个人或部门,要帮助业绩不佳的个人或部门,帮助他们提升。如果有这样的信赖关系和哲学,不采用什么绩效主义,大家也会积极、快乐地投入工作。
问:在迷雾中前行时,指引您前行的路标是什么呢?
稻盛:我是叩问着自己的灵魂,走到今天的。我出生在乡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经历,人生的齿轮碰巧转到这里罢了。要为社会做贡献,要救助员工,这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叩问自己的灵魂时,我总会这么想。所以我就背负着这使命,拼命攀登,如此而已。
问:稻盛先生的思维方式,就是稻盛主义,将整个企业同化了,大家才能团结一致,凝聚合力,使京瓷变得坚强有力,但您不认为,强项同时也连着弱项吗?
稻盛:这一点我并没有多去考虑。因为我认为,只有凝聚的人心才是财产。的确,不管从哪里切下去,都像金太郎糖一样,大家的理念都相同。如果说,只依靠领导人一个人的哲学凝聚合力是一种脆弱,所以要把它搞得支离破碎的话,那么,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企业的力量,就趋近于零了。应该把自己的哲学加工成坚韧的圆筒形。但如果有人说这是脆弱,那也是一种人生,只能这么回答了。
问:要让员工统一方向、形成合力,激励机制是什么呢?是员工持股及股价上涨带给员工的好处吗?
稻盛:不是的。从孩童时起,我就觉得,直接采用金钱刺激的手段有点肮脏。那么,什么能催生大家的认同感呢?为了引发员工的共鸣,行事必须光明磊落,必须具备大义名分。我越是用这一套说服员工,其实也越落实到我自己的身上。换句话说,我自己必须严格自律,这是关键。
在这一点上,我历来坚守不渝。当然会有一部分人反对,也有辞职的人,但大多数员工的评价是:“他可不是一个口是心非的家伙!”
5、企业无哲学,必然被淘汰
1)不是弱肉强食,而是适者生存
问:世间常有“企业寿命三十年”的说法,企业能否突破自身成长的上限,您觉得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稻盛:我觉得企业的发展还是有上限的。虽然经营者本人希望企业永续发展,但企业变大以后,成长就会停滞,进而衰退,这是自然的法则。
至于这个上限,是销售额5000亿日元,还是10000亿日元,这点我不清楚,但成长总会钝化,或早或晚企业都会走上衰退之路。
不过,到那时候,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就会显现。这种差异体现在经营者的思想,或者说是企业风气、企业文化方面。也就是说,企业哲学的不同,会带来企业之间的差异。
问:也就是所谓的经营理念吗?
稻盛:是的。我年轻时艰辛创业,当时公司很小,我总是抱着深刻的危机感,担心不知何时公司会破产,或许会让员工露宿街头。
虽然我不断对员工诉说:“要把公司做好,要让大家幸福。”但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不安。而正是这种危机感转为动力,促使我拼命努力。
经营者都是很努力的,但结果不同。我认为,其中存在着某种规律。比如说,在经营、判断的时候,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就不可能顺利。
如果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遵守社会规范,社会就会支持,企业就可存续;相反,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突出企业的利己主义,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这一点是基本。
的确,善用战术、聪明机智的经营者或许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如果脱离社会的规范,企业不可能存续。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存在弱肉强食的一面,但实际上,拼命努力地遵守社会规范的企业会存续,脱离社会规范的企业则被淘汰。我认为,这一“适者生存”的法则是存在的。
问:日本企业间的TOB(股份公开收购)交战等,是以往的日本少见的,企业间的竞争可谓是斗争心全开,越来越激烈了。
稻盛:为了在自然界里求生存,激烈的斗争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斗争心应该朝向何处,这一点是经营者容易搞错的。斗争心面向的对象,绝对不是竞争对手。
当然因为是商界,在同行的竞争中必须胜出。但是,在这之前,在商业丛林中,首先自己必须拼命求生存。不是为了摧毁对方而战斗,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斗。
问:击溃对手,只求自己存活。但生态系统一旦崩坏,最后连自己也会枯死。
稻盛:企业间的竞争不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才是真理。消亡的企业不是败给了竞争对手,而是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没能很好适应,仅此而已。
为了成为“适者”,就必须咬紧牙关,拼命努力。“干旱这么持续的话,枯萎不可避免”,如果这样想,那就完了。
“价格下降这么多的话,电视机就没得赚了”,因此而放弃的企业与“即使这样,我们也要靠电视机活下去”——拼搏努力的企业,两者的结果完全不同。
无论对手是谁,缺乏顽强生命力的企业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
2)遵循天道,获利乃是理所当然
「用集体主义否认个体的独立性,因此缺乏创造性;用单位时间附加值这一管理体系束缚员工,以保证经营的效率」——这样的批判确实存在。但偏偏是说这话的人,他们既没来京瓷看过,也没有同我见过面。如果他们来京瓷看看,他们就能明白。
我创建京瓷时,精密陶瓷这一技术并没有那么了不起。电器厂商生产显像管时,需要精密陶瓷做的零件,日本没有企业能够提供,我们做成了。京瓷就是从这里开始,除此之外,当时几乎一无所有。
在后来的技术开发中,也很难招到优秀人才,哪怕是就职困难的时期,愿意来京瓷的大学生,也都是二三流大学出身。聘用这些人来搞技术开发,如果没有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公司氛围,做出好产品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要看看我们的产品就会明白,京瓷一路走来,做的都是别的公司做不成的产品。如果采取的管理手法是错误的,那么,京瓷达到清水烧作坊那样的规模,也就到头了吧。
即使是现在,谁都做不了的产品还有很多。比如陶瓷菜刀、刀具等,虽然也有别的公司开始做了,但形成规模的只有我们。
再比如汽车领域,为保证尾气排放符合规定,要控制燃油的喷射,为此要用到加热器,全球各大汽车厂商都使用我们的产品。
所以,说我们消灭个性,说我们为了保证经营效率,就使用共同的价值观,把员工当作奴隶一般驱使。发出这种批评声音的人,应该是对极「左」的「全共斗时代」 恋恋不舍的人吧。
京瓷达成了高收益。但有人说:「如果不做点缺德事,怎么可能达成高收益?」有人就是这么想的。在这些人看来,不剥削劳动者,不强制他们劳动,企业的高收益是不可能实现的。善行产生利润,做好事能使社会富裕。这样的思想他们是不认同的。
「求利有道」。前段时间,和住友生命公司的新井正明顾问聊到了住友公司家训中的这句话。正因为丢失了这种精神,为赚钱不择手段,所以才会出现泡沫经济,经济界才会产生腐败。
其实不做坏事,遵循天道,或者是遵循人道而行的话,获利乃是理所当然,不出利润反倒是不正常的。这和松下幸之助先生之前说的一句话如出一辙。他说:「服务客户的成果便是利润。这个利润可以看作自己贡献社会所得的褒奖。」
前段时间,我读了内村鉴三在明治初期写的《代表的日本人》这本书,书中提到二宫尊德这个人,他是一介农民,没有任何学问,却让一个个贫穷的村子富裕了起来。对此,内村鉴三这样描述他:「至诚所至,感天动地。」
他披星戴月,一把锄头、一把铁锹,在田间劳作。他督促并鼓励村民,因为在二宫看来,「村落的荒废等同于人心的荒芜」。
所以,只要诚实地循天道而行,天地以及森罗万象,一切都会来协助。也就是说,只要不偏离正道,自然就会获利。不能获利反倒显得奇怪。不相信天道的人,本质上就错了。因为遵循天道而行,所以我们才能生存至今。
如果是为大众做贡献,企业也会兴旺不衰。表面上是做同样一件事,但如果脱离天道,或者说偏离了作为人应该遵守的规则,就会遭到外界的批判,事情进展也会磕磕绊绊,甚至搞得一团糟。我认为,应该这样来观察问题。
这正是所谓「求利有道」。我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之中,是存在我们必须遵守的基础的伦理观的。正因为无视这种伦理观,片面强调「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金钱的逻辑」等,所以企业才会岌岌可危,社会才会变得畸形。而这是不对的。
确实,弱肉强食是存在的,但在社会的根底处,支撑自由经济与资本主义的伦理观是俨然存在的。其实,作为人,构成人类社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人人都有的。
6、凭个人兴趣搞多元化,会把公司带入危机
问:京瓷除了陶瓷这个创业产品之外,也积极追求多元化,比如生产复印机和相机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执掌经营之舵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您会注意哪些地方呢?
稻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人都认为应该对事业进行“选择与集中”。但是我认为,企业要发展,归根结底,多元化是必需条件。
当然,多元化会导致企业力量分散,经营上将非常困难,风险也会变大。但是在困难处不能突破,不能取得成功,企业就无法成长,所以不管有什么困难和风险,我一直走在多元化的道路上。
实际上,我从年轻时起就一直把嘉娜宝的多元化当作反面教材。在“五边形经营”的旗号下,嘉娜宝从棉纺织拓展到化纤、医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利用它的经营资源和技术,进行横向拓展。开始时我也认为,企业发展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在关键的核算上,嘉娜宝的收益没有提升,这就很成问题。乍一看,表面上企业风风光光很气派,其实非常危险,这样的多元化就毫无意义。京瓷也进军了很多领域,但一旦进展不顺利,就马上撤退。因为越是多元化,风险就越大,所以需要分外注意。
有这么一件事。有一个从风险企业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的社长,他的多元化事业一直亏损,但这位社长这么说:“我们的主要产品是盈利的,所以没问题。相反,局部的亏损能给公司带来紧张感,是好事。”这种说法简直可笑。凭个人兴趣搞多元化,是会把公司带入危机的。必须拼命努力,确保所有事业、所有产品都盈利。容忍亏损是不对的。
7、57000人如何管理?
问:从京都的街道工厂起步的京瓷,现在集团的全球员工人数已超过57000人,如此众多的员工之间的一体感,您是如何维持的呢?
稻盛:当组织尚小的时候,只要领导人能干又认真,就能带领公司前进。但是,在实践中我感觉到,随着公司规模变大,如果还是依赖领导者一个人的话,因为领导者顾不过来,无法看清公司各方面的状况,很难对各种问题不断做出正确的判断,企业就会衰退。所以,培养能够管理各自部门的领导人,是很重要的。我想到的首先就是这一点。
京瓷还是中小企业时,因为可以依靠的部下还比较少,我就半开玩笑地说:“我要是孙悟空的话,吹一下毛就能变出5个或10个自己,那该多好啊。”当然,现在,可以代替我管理各个部门的领导 人,已经培养出了许多。
还有一点,各级领导人固然重要,但包括基层员工在内,如果大家都能像我一样行动的话,那事业成功就更有把握了。于是,我提出了将组织划分为小单位进行核算管理的“阿米巴经营”,同时编制了作为员工行动基准的“京瓷哲学”。
京瓷集团的合并销售额现在已经超过1万亿日元,但每位员工仍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企业税前利润率仍能维持在两位数,我想这就是成果。这是因为连最基层的阿姨级别的作业员,都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公司,都以主人翁态度积极投入每一天的工作。
8、脱离贪欲型社会,踩下心灵的刹车
1)无止境的贪欲,必然会走向破灭
问:企业的舞弊丑闻和违法违规的事件接连不断地曝光,您觉得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稻盛:根本的原因在于无止境的、不予抑制的欲望。换句话说,就是不懂知足,失却了谦虚的品格。驱使企业经营者奋斗的原动力,是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大、更好的强烈的意志和满腔的热情。
再往根源处说的话,还是人的欲望,强烈的愿望。足够的欲望,再加上才能与才智,方能把事业运转起来。这一点,不仅对企业这个集合体适用,而且今天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各种学问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无不如此。
但是,初期的资本主义是非常朴素、非常扎实的,它的旗手们都是谦敬的新教徒。他们生活俭朴,崇尚劳动,他们把经济活动获得的利润都用于社会的发展。他们认为,自由的经济活动能够获得许可,前提是遵守严格的精神和伦理的规范。
问:但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变样了。
稻盛:是啊。有人甚至扬言,持有强烈的、贪婪的欲望才是美德。“想要赚得更多”“想要成为更大的富翁”,这种贪欲之心无限度地膨胀。然而,无止境的贪欲,必然会走向破灭。
有才华、有智慧、有干劲、年轻有活力,最近有不少这样的企业经营者,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成功后,他们就越来越自信,欲望也随之扩展。不知不觉中自信变成了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自我表现欲也越来越膨胀,以致刹不住车。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结果染上恶习,自取灭亡。
为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的欲望是必要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我不会劝大家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但是,贪婪无度是不行的。欲望这个东西,当它过度、过剩时,是非常恐怖的,它足以把人类从这个地球上抹掉。发展的引擎,完全可能成为毁灭的引擎。
正因为社会充满旋涡般的欲望,所以我们人就必须懂得知足。即使自己拼命努力,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成功,但是,要意识到,这份成功不是自己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之下才取得的,因而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谢。
感谢之余,心中就会掂量,公司如此一帆风顺,真的是好事吗?其中没有问题吧?有没有做过头的地方呢?这时候日本人特有的“惶恐之心”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可能会踩一下刹车。我认为,具备这样的谦虚之心,才是让成功得以延续的条件。
问:忘却知足,不再踩刹车,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稻盛:“作为人应该有的姿态是什么;作为人,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学习这种最基础的道德观、伦理观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我认为,原因就在这里。
2)一味自私的经营者会搞垮企业
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好比一出规模宏大的电视剧。这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我只是偶尔担任了创建京瓷这家公司的角色,扮演了京瓷这家公司的社长。但是,这个角色并不是非“稻盛和夫”不可,只要能扮演这个角色的人都行。而我只是偶然被选中而已。
今天我扮演了主角,但在明天的剧集中,别的人也可以演主角。尽管如此,我却总是强调“我呀我的”。我想,这就是“自我”,也就是自己的欲望膨胀的根源。自己的才能、自己的能力不可以私有化。老天偶然看中我,赋予我这个“存在”某种才能,目的是让我将这种才能用于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如果我将这种才能用于为自己谋利益,就会受到天罚。仅仅是老天偶尔给予了我这份才能,偶然让我经营了京瓷这家公司。因此,如果我自以为是,自我膨胀的话,那就必将招致毁灭。当我意识到这点以后,我一路走来的人生,就成了一个不断与自己的私欲斗争的历程。
释迦知道,人是一种愚顽的动物,稍稍懈怠了修行,马上会欲望缠身,所以他才会告诫世人要“懂得知足”。“我呀我呀”“还要还要”,任由这种无止境的欲望膨胀,是不行的。才能出众,勤奋努力,创建了优秀的公司,取得了傲人的业绩,但到头来还是挫折坠落,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大体说来,创业型的企业家好胜心强,富有进取心。但同时,欲望也成倍于人。这样的人如果欲望躁动起来,那么这种欲望就会无休止地诱惑自己,“还要、还要”,不知餍足,陷自己于无法自拔的境地,这就是让千辛万苦打造的优秀企业走向灭亡的根源。
在我们的心中,“良心”这个自己和“私心”这个自己,是同居在一起的。我们必须认识这个事实。换种说法,一个纯洁的真我和一个卑劣的自我同居,这就是我们人的心。
良心与私心,真我与自我,每天都在争斗,这就是我们心灵的状态。在这个争斗中,一个人如果私心占了上风,做了自我的奴隶,那么,这个人将会玷污自己的晚节,搞垮自己的企业,糟蹋自己的人生。
为了员工,为了员工的家人,为了股东,为了客户,为了供货商,或者为了当地社会,为了国家,把企业经营好,这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千万不可败给个人的私欲。
大家要把自己心中存在的私心私欲搁置在一边,和过去一样,哪怕付出自我牺牲,也要守护企业。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牺牲自己、守护企业这样一种精神结构,否则,公司的基业长青是不可能的。
我这样言之凿凿,说了一些似乎了不起的话,但我也活在私心与良心的交锋之中,稍有松懈,私欲便会占满内心,就会做出格的事,堕落下去。私欲中最突出的是物欲、名誉欲、色欲。在这些欲望的支配下,人在任何场合都会强调自我。所以,我才要求大家自律,要有禁欲的思维。
来源 | 《稻盛和夫如是说》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 | 稻盛和夫 译者 | 曹岫云 张凯
整编 | 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