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才华是天生的,还是训练的?| 校长领读

首页 · 2022-02-01





辞牛迎虎,万律新开。


2016 年,我创办了嘉宾商学,带领大家敏捷学习、快速求变。走过 6 年时光,嘉宾商学深度培养 400余位时代引领者企业家,线上赋能付费用户企业家 30000 +人,辐射 200 万+高质量粉丝。


在跟学员和用户深入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企业的发展符合经典商业书籍里的商业模型;不少经典商业思维和战略,依旧活跃在各方牛人的交谈中;不少牛人的方法论,对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成长和成功,仍然有着高效的指导意义。


所以,从虎年开始,嘉宾商学上线了“校长领读”栏目,我会把我读过的关于商业模型、企业管理、牛人传记等书籍,进行精选,以“讲书”的形式,推荐给同学们。希望给同学们带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


开年第一期,我带大家学习村上春树的写作心法。


以下,enjoy~




大家新年好。


新的一年,我先给你赠送一句箴言:“并非你的人生无聊,而是你在追求无聊的人生。”


这句话源自于年轻人都很喜欢的世界级作家:村上春树。


今天,我为什么要聊起村上春树呢?


一直以来,有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就是那些在文学或者艺术上,很有造诣的人,究竟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还是因为他们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呢?


直到最近,我重温了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我发现我可能找到了答


他29岁开始写小说,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村上春树出版了15部长篇小说,30多部短篇小说和随笔,同时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小说,几乎部部经典,部部大卖。


虽然他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类似安徒生文学奖、卡夫卡奖和世界文学奖这样的世界级大奖,他还是拿遍了的。


因此,在外人眼中,村上春树绝对算得上是天赋异禀。


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让我看到,村上春树的成功,跟他的三个写作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习惯,简单、好用、易模仿,对普通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果你能理解并掌握这些习惯,那么对你的成长大有裨益。

第一个习惯是:固定写作体量。


很多人一聊村上春树,就喜欢聊他4点起床,夜里9点睡觉的好习惯。但这些其实只是表象。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一样,高效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卡夫卡就喜欢每天晚上写作,一般写到个凌晨两三点才休息。


他真正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每天都坚持写4000字。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页纸,每页400个字。


可是你看,这哪里是艺术家的做法啊?


这不就跟军队训练士兵,跟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吗?


没错,在村上春树看来,他并不认为小说家就必须得是艺术家。


如果你热爱小说,并且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坚持写小说,就够了。


只有放下要成为“艺术家”的包袱,你的心情才会轻松许多。


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写作练习,你才能不在意一篇稿子的得失,专注训练自己的写作技能。


就像丹麦著名小说家伊萨克·迪内森所说:“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这个说法,就非常贴切。


对应村上春树的生活就是,他每天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写上十页,一个月便能写三百页。简单一算,半年就能写出一千八百页。


这是一个什么体量呢?


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第一稿,就是一千八百页。


反观生活中,不少人面对写作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在他们看来,写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必须要写得足够好才行,不然自己绝对不会动笔。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拖到最后,也写不出一个字。


而村上春树把这4000字,当作纯粹的写作训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不束缚自己。之后再去修改和完善,行动的阻力就会大大降低。


比如,他之前出版了一本书叫《奇鸟行状录》,但他觉得里面几章不太行,大幅修改之后,又出版了一本书叫《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所以,就是这种“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让他每天都能打磨自己的写作基本功。


到这里你会发现,村上春树的第一个写作习惯,其实非常巧妙地规避了“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的意思是:一间房子,如果一个窗户的玻璃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一堵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或者小广告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被弄得乱七八糟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这个破掉的窗户,容易给别人带来一种示范性的纵容。


就好像,如果学校不处罚一个上课吃零食的学生,那么很快,这个学校的学生都会把零食带进学校。


同样道理,如果你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就会变得对自己要求很低。


对写小说这件事来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规律性和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的时候就不写,或者灵感来了就多写,没感觉的时候就搁笔不写,那么你很快就会放弃的。


所以,不管是写作,还是你想坚持的其他任何事情,不要给自己放任的机会,不要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户”。


第二个习惯是:保持创作节奏。


熟悉村上春树的朋友都知道,除了写作,他还有另一个习惯是:跑步。


他一开始也不想跑,总是放弃,于是他就开始想办法。


渐渐的,他就发现,当自己跑过一个痛苦的临界值之后,整个身心就会非常愉悦。如果你经常跑步,你一定很清楚这种感受。


那一般人到这种时候,多半会选择继续跑,因为已经体会到跑步带来的幸福感了嘛。


但村上春树不是,他会选择在愉悦感较强的时候停下来。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把自己感受到的愉悦情绪,尽量维持到第二天。


这样,他就养成了每天都跑步习惯。


在写作上,他用的也是相同的战术。


他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经常思如泉涌,文字像瀑布一样从笔尖倾泻而下。


同样,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就乘着兴头继续写了,直到筋疲力尽为止。


而村上春树却不这么做。他只要到了4000字,就会立刻收笔。他要把这种好状态延续到第二天,保持写作节奏。


为此,村上春树还特意分享了自己的写作观:“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对于这种做法,另一位大作家海明威,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


我们看,在持续写作上,村上春树也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拼命给自己打鸡血,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他巧妙地借助了“峰终定律”。


“峰终定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


他发现,人对一段体验的评价只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不管是好的坏的,很难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象。


比如,我们在游乐园排队玩过山车。人多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排上一、两个小时。而过山车呢?整个体验时间,也就1、2分钟。


可是,当人们从过山车上下来的时候,最终记住的只有刚才俯冲时的刺激和兴奋。


什么排队的枯燥,排队用去的时间,很快就被我们忘了。


村上春树的策略就更厉害了。


在跑步和写作进入愉悦状态时,立刻停下来,把情绪“峰值”和行为“终值”做了叠加。那么,这个过程中的其它记忆,就都被弱化和忽略了。


因此,把“峰终定律”当成工具,利用它对我们的积极影响,帮我们养成一个习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说到这,在村上春树身上,还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把自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写《舞!舞!舞!》那部长篇小说上。


那部小说,是他头一回用文字处理机写出来的。


他把写好的原稿,储存到软盘里,带着它前往伦敦,可在伦敦安定下来之后,打开一看,竟有整整一章都没了。


因为是第一次用文字处理机,所以他判断是自己操作失误。


其实,类似事情经常在村上春树身上发生。


只不过,他觉得那一章写得非常成功,所以多少还是有点沮丧。


但还好,借助人性中对峰终定律的依赖,村上春树重写了那一章。


没用几个星期,遗失的部分,就重新被写完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等到《舞!舞!舞!》这部小说成书发行后,下落不明的那一章,竟又飘然现身了。


于是,村上春树,对比了旧版本和新版本,他发现还是新版本要出色得多。


要是没有写作节奏的支持,那部小说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第三个习惯是:对标文字套路。


虽然村上春树的写作比较信马由缰,但他绝对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不断对标一些高水平的写作套路。


我们前面说了,他在写小说的同时,还在做一些翻译工作。


在外人看来,翻译这种工作,又苦又累又不赚钱,做它干什么?


村上春树就不这么想,他利用翻译的机会,挖掘别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归为己用。


比如,他在写作《刺杀骑士团长》的时候,还同时翻译了美国推理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的《重播》等四部小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钱德勒身上,学习了不少写作技巧。


那么,他的对标对象之一雷蒙德·钱德勒是谁呢?


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最成功的作家兼编剧。


他不仅在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侦探”形象,还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缔造者之一。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罗伯特·奥特曼等好莱坞电影大师,都曾和他合作过,并将他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搬上了大荧幕,成为永恒的经典。


村上春树认为钱德勒的写作技巧非常棒,简直是“比喻天才”。


就拿钱德勒的卖座作品《漫长的告别》来说,里面的比喻就非常有意思。


比如,“这个人在酒缸里,已经淹到发际线了”“瓦利医生神态里的太阳落山下,接下来的傍晚会凉飕飕的”这样的句子在书中俯拾皆是。


因此,你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也经常能见到“钱式比喻”。比如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里的“不论什么事情,只要触碰到专业以外的领域,以那一领域为专业的行家们往往就不会给你好脸色,如同白细胞注定要排除体内的异物,他们是要拒绝这种接触的。”或者“世上有人会花上一年的时间,拿着长镊子在玻璃瓶里制作精密的船舶模型,写小说或许与之相似。”


除此之外, 村上春树回忆过去,他在翻译别人的作品时,还学到的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写作方法是:动感


举个例子:


第一段对话是:


一个人说:“喂喂,我的话你可听着?”


另一个回答:“听着呢!”


第二段对话是:


一个人说:“喂,我的话,你可听着?”


另一个回答:“我又不是聋子!”


第二段对话就比第一段对话,更有“动感”。


因为后者中的“我又不是聋子”,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加鲜明和生动的印象,也更具吸引力和阅读趣味。


类似这样的技巧非常多,而且不难掌握,但村上春树却认为这是作家写作的“根本的根本”,只有你融会贯通后,在该使用这些技巧的时候自然使出,那么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


慢慢地,他这里学一点,那里练一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在最后这个写作训练上,本质上,村上春树借助了“对标思维”。


你可不要觉得这个思维简单,就轻视它。


古语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无所得矣。”


牛顿把自己的成功定义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举一个直观点的例子,“练字”这件事,体现的就是对标思维。


小时候,我们练字都得先买一个字帖。然后,我们会在较薄的那张纸上,一遍一遍印着写。


直到我们能够脱离字帖,随便找张纸都可以写得跟字帖差不多为止。


所以,你会发现,字帖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用这个字帖的人的写字水平。


如果字帖有10分,那么练字人的最终水平,也能有8分。


相反如果字帖只有8分,那么练字人的最终水平,很可能会不及格。


所以,找到高手,对标高手,那么你也有机会称为高手。


到这里,我们就分享完了村上春树的三个写作习惯。


它们分别是:固定写作体量、保持写作节奏和对标写作套路。


这三个习惯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练习。


就像他自己说的:写长篇小说就是一项“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


因此,长期、稳定地输出和练习,才是他走上世界文坛的最重要基础。


新的一年,你想练就什么新本领呢?


不妨借用村上春树的方法,努力提升自己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