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比别人快10倍,持续产出优质内容? | 嘉宾推荐

嘉宾观点 · 2020-10-07



今年的“十一”,是出门“乘风破浪”的好机会,更是沉下心来加油充电的好时光。这个假期,嘉宾大学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几篇好文。它们均来自嘉宾大学学员或导师的重磅图书。


这篇文章,来自嘉宾大学「案例酷」导师吕白的新书《从零开始做内容》。作为畅销书作家、10万+爆款文案复印机,在文章中,吕白将告诉你快速打造爆款内容的秘诀。

 

以下,enjoy~





为什么我的1年等于大部分人的5年

 

前段时间发朋友圈庆祝自己第三本新书上线的时候,朋友私信我说,你太勤奋了,也太有效率了,上着班管着团队,效率还这么高。他让我分享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让自己一天搞定很多事。

 

我说,其实我的效率挺低的,每天也干不了多少活儿。他不信,非说我不够坦诚。然后我就写了以下的文字,不仅给他,也给很多像他一样的人。

 

其实,我确确实实是单位时间效率不高,而且我也没有追求提升表面的时间利用率,没有追求单位时间的产出。我感觉我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提高的是未来我所有时间的产出。我的一天等于别人的5天,我的1年等于别人的5年。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互有关联,让事件A成为事件B的基础,事件B又会为事件C提供背书,然后A+B+C=D, D又可以对A、B、C进行反哺。我的底层逻辑就是:如果一件事不能被卖5次,那么这件事我不做,我会想尽办法去规避它。

 

我的每一份时间都平均被卖了起码5次,我的1年,相当于别人的5年。假如普通人需要1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那我只需要2000个小时

 

2017年的时候,朋友找我去做一个新媒体爆款写作营的线下培训。授课时间一天,按照正常语速一分钟240字,一小时14400字来算,一天6个小时需要86400字的文稿,去掉互动的时间,基本也得准备6万字的文稿。

 

我刚了解到写作营的具体情况时,第一时间不是去写文稿,不是想我怎么才能一天写更多的字,而是想如何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有价值。

 

随后我找到了一个平台叫“在行”,在这个平台上,有人会花钱约高手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把我要开设的课程,设置成了一个话题, 价格也不贵,499元/小时,然后发到了朋友圈。结果,一下就爆单了,我在两天的时间密集见了8个人,收集了他们的共性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他们的问题被解决了,我也梳理清楚了写作思路。

 

我知道有很多特别“有心机”的行家,和约见人见面之前还会让他们填写一个文档,上面写得很诚恳,具体内容就是让别人详细阐述自己的问题。这样既提升了用户满意度,自己也会收获一份详细的用户案例,方便以后写书、做课程的时候使用。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一次。

 

通过1对1的分享,我慢慢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很快便有大客户邀请我做相关培训,根据现场分享的反馈,我会进一步对内容进行升级和优化。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二次。

 

现场听我分享的有200多位企业家,有很多企业家都被我分享的内容所折服,然后现场加了微信,积累了很多私域流量,这些私域流量为我以后的品牌提升和成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三次。

 

之后我把这些精细打磨过的内容,经过系统化梳理扩充成线上付费课程,已有30多万人次收听。

 

付费为我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良好的口碑,也奠定了我的行业地位。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四次。

 

有了个人品牌之后,我直接找到出版社,把我精细打磨的文稿按照书的逻辑结构进行了改写,整理成书。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五次。

 

然后我不断对内容进行完善,做训练营、做内训,这样就把这份时间卖出去了多次,我也因此赢得了口碑和更多的机会。

 

更让我惊喜的是,原来这套方法论是通用的,我把它延伸到小红书、短视频、微博中,都一样有效果。



我在任意环节卖出去的任意一次产品都会进入我的循环里面,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且不断循环的闭环。

 

后来我发现我这个方法暗合改变亚马逊的一个概念:飞轮效应(Flywheel Eifect),这个概念来自于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ins)所著的《从优秀到卓越》 (Goodto Great)一书,在诸多科技巨头的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优秀到卓越》中写道:无论最终的结果有多么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绝不是做对了某个奇迹事件最终就产生了指标,一定是不断推动一个沉重的巨轮,一圈圈旋转,最终终于产生突破,自己开始转起来。


我的飞轮如下:


启动轮:主业是写微信公众号文章,通过作品建立信用背书;

拉客轮:通过“在行”咨询平台,积累更多的用户群体和案例;

变现轮:授课、出版图书,带来流量和收入;

裂变轮:通过课程和图书打造个人IP,积累粉丝;

衍生轮:将内容逻辑从微信公众号衍生到小红书、微博、抖音等。

 

对于飞轮效应的魔力,就像2017年股东大会后,巴菲特接受CNBC专访时说的, “他(指贝索斯)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同时在做两个行业(指IT和零售),而且还是两个没什么关系的行业,并且同时取得了成功……在他动摇整个零售世界的同时,他还同时动摇了整个世界,我要向他脱帽致敬。

 

不止企业可以拥有自己的飞轮,你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流动,你的飞轮也会转动起来。


你要比同行快10倍

 

写《人人都能学会的刷屏文案写作技巧》这本书的时候,我只用了两周,对,你没看错,就是两周,14天。

 


你可能会说,随便攒一本书谁不会?但是你错了,这本书可不是随便攒的,完稿交给出版社后一稿通过,而且上市以后一个月以内加印4次,曾荣登当当和京东新书榜第1名,在新书期就卖断货了。有位做微信公众号的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利用书中的方法去实践,其微信公众号粉丝一夜之间从2000多涨到30多万(目前一篇文章涨粉1万都是奇迹,更何况30万),并且打造出了“星座系列”爆文。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写作方法,我将其称为“互动式写作”。

 

如何完成初稿

 

最开始写《人人都能学会的刷屏文案写作技巧》这本书的时候,是过年期间,我放弃了出去玩的机会,在家闭关开始写。结果一周过去了,我发现只写了不到500个字,感到无从下笔。


假期过去以后,我的工作变得特别忙,而距离合同约定的交稿日期也越来越近。

 

最后,我让两个助理,从知乎、写作课下面的高赞评论、社群和朋友圈里征集了近4000个关于写作的问题。然后对这4000个问题进行筛选、合并,最后整理出来1000多个问题。

 

我把这1000多个问题进行分类,发现大家问的其实就是6个方面的问题:怎么做选题?怎么写开头?怎么写故事?怎么写金何?怎么取标题?怎么靠写作赚钱?

 

做完前面的工作,我们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为了避免被打扰,谁都没有带手机。他们开始不断问我问题,我来回答。我发现,他们每一次问我,我回答出来的答案,会比我原本想的答案要好很多,因为被提问的时候心里想着那么一件事,我可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凭什么能问得倒我。

 

我的大脑会以一个反击的状态,快速把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打碎后进行融合,然后给出一个特别牛的方法论。就这样我在无意识中非常轻松地完成了每个知识工作者最头疼的“知识萃取”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知识工作者来说,最难的就是从过去自己的成功案例里提炼方法论和底层逻辑,因为提炼的过程就像是从肉里面剔出来骨头,极其痛苦。

 

别人提炼一个方法可能需要3天,你如果使用互动式写作法可能只需要3分钟。

我把他们感觉很好的方法进行扩充,把他们感觉听不懂的东西,再给他们讲一遍,如果能听懂且感觉不错就保留,如果还是听不懂就直接放弃。

 

这样,一本书在还未出版的时候,通过互动式写作法,就完成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了以用户为中心。

 

问答工作做完,我把录音转成文字,再去掉多余的语句,然后将其对应地放在之前做好的提纲里,这样初稿就完成了,共计15万字。

 

如何让书稿的质量显著提高

 

设定每一章的必要结构。


(1)引言:为什么你要学这个?这个方法的重要性。

(2)案例+方法:一般每章都会讲3个案例,通过案例总结方法,通过方法佐证案例。

(3)理论支撑:有没有大师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有没有经典书籍中写过类似的语句,如果有则可以放到该章节作为理论支撑。

(4)总结提炼:每一章的最后都需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


就这样,我把这15万字按照每一章的结构去排列,花了一周对初稿进行整理,提升书稿的质量。

 

提高画线率

 

初稿写完以后,我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提高画线率。什么叫画线率,其实就是“啊哈”瞬间,就是那些让你灵光乍现”“顿悟”“茅塞顿开”“突然开窍”的某个瞬间。( “啊哈”是一个感叹词,当人们恍然大悟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啊哈,原来如此”。)

 


读者看完一本书,能记住的或者说能稍微有点印象的就是画线的部分,读者对于一本书的感觉是好还是不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画线的内容有多少。为了提高画线率,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1)打开微信读书,看写作类书籍中什么类型的内容会被画线。


①方法总结。比如:“我总结出一个打造100万+阅读量的文章的九字秘诀,即换角色、硬组合、小见大。”

②俗语。比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③共鸣类内容。比如:“北京中产阶层平均每月焦虑3次,每次都会间接打造一批10万+阅读量的文章。”

④反常识类内容。比如:“作为大数据时代下依托互联网的写作者,一定要找到自我表达和用户需求之间的交集。”

 

(2)每一章至少保证有10%的内容能被画线。


为什么是10%?因为经过我仔细推测,10%是比较合适的比例,太多的话,作者的付出和同报不成正比,太少的话则用户感受不到嗨点。(这个比例开头和结尾除外。)假如一篇1000字的文章,那么画线的部分应该是100字左右。

 

(3)重点打造开头和结尾。


写文章讲虎头猪肚凤尾,其实写书也是一样,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本书开头的部分(前言)是我精细打磨的文案,结尾部分是“爆款文章的社会性”,以此来提高书的评分。

 

关于结尾有个例子

 

你知道宜家卖得最好的商品是什么吗?床?沙发?枕头?玩具?都不是!说出答案可能会吓你一跳,是位于出口处的售价2元的冰激凌。仅仅是中国的宜家,一年就能卖出1000多万个冰激凌。但宜家卖冰激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它是提升顾客体验的秘密武器。

 

我们在逛宜家的时候,会对很多地方感到不满意:人流量大,经常会踩到别人的脚,需要自己搬东西,结账还要排长队……有时甚至在宜家门口都要堵上好长时间。

 

但是,宜家有个“小心机”,就是在顾客准备离开卖场的位置设置了一个零食和甜品区,这里的东西不贵,既好看又好吃,能让顾客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这个零食和甜品区是宜家提升顾客体验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个区域,顾客的购物体验会差很多。

 

这背后有一个非常实用的理论作支撑——峰终定律。峰终定律是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大脑在经历过某个事件之后,能记住的只有“峰” (高潮)和“终” (结束)时的体验。套用到营销上来说,就是顾客能记住的只有最好的体验和最后的体验。

 


同样的道理,结尾也是,要么讲个故事,通过故事得出道理,要么提升一下理论的层次。

 

摆脱低效竞争,成为平平无奇的爆款收割机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合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下面想跟大家聊一下,我的底层逻辑是怎么被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其实90%的做内容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导致做了10件事只有1件甚至不到1件和结果相关,以至于无法对症下药,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2017年,我在国内一家自媒体工作的时候,因为写不出爆款文章,差点被劝退,被劝退之前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去写,我相信1万小时理论,坚信熟能生巧。直到看到一句话: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

 


这时我才发现一件事,原来要写出爆款,就是要模仿爆款,而不是所谓的1万小时理论,也不是所谓的文笔。顿悟后我踏踏实实地去研究了1000篇爆款文章,去耐心拆解。


后来我在微博、微信、知平、H5、小红书甚至是抖音上做了很多爆款内容,用的都是这个逻辑。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这个底层思维的由来,我坚信“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不是我转变的根本,只是其中的导火索。

 

后来我发现,我这个思维其实存在已久,最开始来源于高考的时候。

 

我是一个艺术生,空乘专业,艺考分数过了我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而且排名还比较靠前,本来文化课只要350分以上就可以,但当时我的情况是半年没在学校学习,在距高考仅剩100天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总分只有100多分(满分750分)。

 

当时我就急了,按照常理我不可能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把成绩提升到录取分数线以上。我拿着数学书看的时候,忽然发现:数学教材一共有3本,差不多2000页,但真正要考的知识点好像只有100页,换句话说,其实重点学习这100页的知识点不就可以了?

 

这100页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考试大纲里,而考试大纲就在往年的试卷里。

 

关于英语,我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比如阅读理解题:


(1)选项中照抄原文或和原文差不多的选项一般不是答案,同义词替换的一般是正确答案。

(2)选项中表达意义较具体,也就是句子较长的一般不是答案,而概括性、抽象的一般是答案。

(3)选项中包含绝对语气词的比如必须(must)、从不(never)、仅仅(merely)等的一般不是答案, 而包含不十分肯定语气词的一般是正确答案,比如可以(could)、可能(might、possible)等。

 

最后我如愿以偿考了高分,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的文化课分数提升了近400分,最后以艺术系男生综合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后来我读大学时以“底层逻辑”为标题写了一篇英语四级考试攻略,全网累计几亿阅读量。


正是由于有之前的这些积累,所以后来看到“围棋高手80%的时间不是在下棋,而是在研究棋谱”这句话时我才恍然大悟,开始研究爆款。

 

后来在遇到问题或者难题的时候,我都会基于目的来拆解,比如我要写出爆款文章,那我就研究爆款文章;如果我要考高分,那我就研究试卷。

 

想尽办法做到和绝大部分人不一样,绝大部分人怎么做,你一定要避免,做任何事都要问一下,这件事有没有捷径。

 

因为一旦你的做法和大部分人一样,那你就陷入了一个非常低效且痛苦的竞争中。比如从A地到B地,距离有几十公里,你是愿意和其他人同起点走过去,还是愿意开车10分钟到达终点?

 

你有了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想法,你才有可能找到车,不然你只会找一双能让你走起来很快的鞋。


我开始把这个底层思维普适化,底层思维的点在于,可以让你写出爆款文章,做出爆款短视频,让你成为一个平平无奇的爆款收割机。




为了让大家能掌握写出爆款文案的方法,嘉宾大学还请吕白为大家打造了一门案例课《吕白:点石成金的10w+创作秘籍》。

 

吕白老师将写出爆款文案分为八步,带你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想要了解更多?


那就扫描下方二维码吧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