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徐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变革 | 嘉宾观点
首页 · 2019-07-05
【婷姐 · 推荐语】
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机至今,报纸这个行业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当我和嘉宾大学的学员走进人民日报社时,我们都很想知道,这个崭新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与这个最古老的媒体,到底有多少匹配度。抛开政治职能,单从“生意”的角度来看,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曾经有着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产品供应链,客户资源广泛且忠诚度高。然而,无可争议的是,媒体去中心化的巨浪已经拍打冲刷了这个行业很多年,而它正首当其冲。
这次讲课不仅给我们启示,也让我们感动,在这样一个媒体竞争激烈且残酷的时代,人民日报的思考展现了一个行业领导者的高度与胸怀。把时间轴拉长,尝试着用上帝视角来思考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他们认为“传统媒体式微”这个说法是个伪命题。当大潮退去,行业过了“连猪都能飞起来的红利期”,能提供最棒产品的竞争者无疑会成为赢家。
注:以下为嘉宾派访学·走进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的访学精华,由「嘉宾大学」编辑整理(内容略有删减)。
❶
经济全球化改变媒体未来
谈到经济全球化与媒体的变革,首先要看工商业发展对媒体的推动作用。经济与商业发展是推动信息交流的重要动力。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从肢体交互到语言交流,从拥有文字到用结绳、壁画、龟甲、纸张等记录生活,一直没有条件和机会诞生大众媒体。这是因为古代人类社会本质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特点限制了信息需求。同时,封建王朝不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征税征兵征杂役只需要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即可。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失地农民来到城市成为市民,自给自足的小环境被打破,人们必须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重新获得生存的机会,对信息交换产生了迫切需要,大众媒体的诞生具备了基础条件。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海外殖民拓展了商业机会,人们基于物质、利益交换的需要,也需要大众媒体的参与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商业拓展催发了更多的冲突与战争,另一方面城市市民阶层对战争的承受力远低于农民,因此也迫切需要解决信息的不确定性。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不确定性的需求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工业革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大规模复制的印刷机、电的研究与应用等),推动了大众媒体产生与发展。
商业发展在进一步推动着媒体的升级与发展,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电报系统的发展。初期,在国内,电报随着铁路的拓展而拓展,为什么?这是因为铁路铺设的地方就是有商业诉求的地方。而随着商业扩张,电报也必须实现国家间的交互,信息在国家间交流更加密切,这不仅推动了电报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出现,也推动了媒体的大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各方便迅速地了解世界另一端的信息。因此,在现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密切,对媒体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媒体行业,进而让大众媒体产生了基因级的变化。
小结一下,大众媒体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也未必会伴随人类文明永久长存。商业乃至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媒体的发展,因为人们需要解决信息的不确定性与不对称性,这主要是通过商业推动技术变革,并带动社会传播结构变化而实现的。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董事长徐涛在访学课堂上讲课
❷
媒体式微要找自身原因
互联网技术最开始跟媒体并没有关系,主要是提高科学家交流的效率,但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嫁接到了大众媒体上。正是因为互联网在推进跨国交流方面有天然的便利性,使其得以迅速普及。站在这个技术创新上,我们开始出现所谓的新媒体形态。
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传播结构被打破了,互联网让点对点获取信息得到可能,信息随手可得,大众媒体的信息中介功能被削弱。比如,我们要了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进展情况,过去要订一本相关杂志,或者看报纸上是否有相关信息,而现在只需要登录NASA的官网就可以了解到信息。这种社会传播结构的巨大变化,减少了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也削弱了大众媒体存在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种观点,就是新兴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门户网站为什么不行了?为什么新闻客户端只有几个日活还可以?微信是媒体功能多一些,还是社交功能多一些?抖音如果去除娱乐因素,它还会火吗?因此,媒体不要简单地认为是新兴媒体崛起改变媒体格局,而是社会传播结构变化引起了媒体的变局,必须要找清原因,才能寻找到突破口。因此,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也不是简单地发展新媒体,必须要找到社会传播结构变化过程中自己的位置。总结出一个观点,积极发展优质内容很重要。
嘉宾大学创办人吴婷在访学课堂上发言
❸
抓住数字化浪潮进行媒体升级
人民日报是1948年6月15日成立的,今年刚刚走过71岁的生日,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变迁。
2009年,为解决当时报纸发行时效问题,报社成立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们在全国建成了近2万块电子阅报栏。如今,以手机为主的新媒体汹涌发展浪潮过后,数字化更关注户外与线下,这让我们有了突破与创新的机会。从去年开始,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立志成为国内领先的媒体与数字服务方案提供商,积极打造“软件+硬件+内容”“数字资产管理”的商业模式,我们希望将这样的一个模式贯穿起来,来形成我们独特的战略价值。
在这个战略的贯穿下,我们希望能够完善人民日报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布局,因此也正积极付费阅读、电竞等领域。
诚如前面所说,内容还是关键。虽然我们以做渠道和分发为主,但也非常关注内容。内容优质始终是媒体发展的根本所在,而所有的媒体从业者,都应该去增强优质内容的供给。反过来,优质供给就会抬升我们信息流的势能。在过去,媒体的信息是封闭的,无法互相交流。而现在,因为“中央厨房”的出现,信息采集后统一调度,解决了内容生产效率提升的问题。
媒体需要变被动为主动,需要内容与技术的双驱。内容上提升品质,同时还要沉下去——沉到基层,去寻找最鲜活的素材来增强内容的供给。技术将协助内容提高效率,进而把现在的信息流逆差变为顺差。
嘉宾大学学员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现场互动】
嘉宾大学学员 :以智能手机为典型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以及社交网络的深入应用,让传统媒体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向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转型。那么,在您看来传统媒体转型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徐涛 :在完成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直观的衡量标准一个是粉丝活跃量,第二个就要看收益。媒体的经营方式无非是发行和广告,粉丝是发行的基石,而广告能证明粉丝是否真正被触达,这也能间接证明社会效益是否完成。
嘉宾大学学员 :媒体转型过程中,除了传播渠道的变化、经营方式的变化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转型过程中,媒体该如何生产更有品质的内容?
徐涛 :下沉下去。内容生产者应该是有情怀的,不光是新闻记者,也包括作家,要走到基层去,增强自己的见闻。内容生产者应该是真正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感觉下,内容生产者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见闻。
嘉宾大学学员 :如何具体体现出媒体人的下沉?
徐涛 :走出去。现在优质内容越来越稀缺,原因是没多少媒体人愿意用时间去打磨文章了,很多新媒体都是坐在家里写文章。
嘉宾大学学员在访学课堂上提问
嘉宾大学学员 :媒体转型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除了媒体人之外,就是媒体所触达的用户了。有人认为新一代的通讯技术和智能终端让用户产生了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媒体在转型过程中该怎么去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徐涛 :用户的兴趣并没有放大,只不过是当下媒体所触达的人群更多了,人群的兴趣更多了。可以通过新媒体形式做一些垂直类的内容,比如亲子母婴、消费电子类或者体育等。媒体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有一定特色。
嘉宾大学学员 :5G是目前谈到最多的新一代的通讯技术,而且,5G的商用时间也越来越靠近。等到真正实现5G商用了,对媒体业务的推进会有哪些帮助?
徐涛 :在数字内容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分发方面有很多着力点,尤其是在数字版权这个领域上,能留给媒体的发展空间非常多,有待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