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从汽车餐厅到餐饮霸主,麦当劳做对了什么?
首页 · 2024-09-05
肯德基有疯四文学,麦当劳有麦门文化。
当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人朝麦当劳敬礼的场景,不要以为他们在发神经,他们只是在表达对麦当劳的忠诚。
还有麦当劳的制服、帽子和各种小玩具,都成了网络热梗,不得不说,除了1.3万亿(人民币)的市值和遍布全球的4万多家店,在运营用户上,麦当劳也是世界顶级的。我身边好多中国顶级餐饮企业的企业家学员们,全都在学习致敬麦当劳。
问题来了。80多年前一个小小的汽车餐厅,是怎么做到全球最大的餐饮连锁品牌的呢?
2024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元年,嘉宾商学也发起成立了全球化社群灯塔社,助力科技、制造业和餐饮连锁的企业家们顺利走向全球。
餐饮连锁是在全球找市场的排头兵,那么麦当劳这个案例,我必须要讲讲。
1、麦门缘起
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开了一家汽车餐厅。
什么叫汽车餐厅呢,简单讲,就是不下车就能点餐取餐用餐。
出现这种奇特的餐饮形式,是因为当时美国汽车大量普及,上班族天天往返于郊区的大house和市中心的工作单位,通勤时间太长,吃饭只能在车上解决。
兄弟俩就看中了这个风口,主打一个方便,主卖热狗、汉堡,一家店一年净赚5万美金。
什么概念呢?当年开一家大酒店,一年下来也就5万美金的利润。
这么赚钱,接下来该干嘛了?答案显而易见,开分店。但兄弟俩并没有。他们做的是对餐厅继续改良。
第一,精简菜单:把25个SKU精简到9个,只卖最热销的,更容易量产;
第二,流水线生产:给每种食物都制定好最高效的生产流程,加快出餐速度;
第三,重新布局餐厅:什么盘子、玻璃杯、刀叉等等,都改成低成本、低损耗的材质和款式。
这三板斧下来,麦当劳不但出餐速度远超同行,价格还便宜一半。
1年下来,他们的利润从5万美金,涨到35万美金。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了。
麦当劳兄弟绝对是经商天才,但真正让麦当劳品牌走向世界的,却是另一个人——雷·克洛克(Ray Kroc)。我们就叫他老雷吧。
1954年,代理奶昔机的老雷收到一笔奇怪的订单:有家餐厅一次性订了8台奶昔机。
一台奶昔机可以同时做5杯奶昔,8台就能做40杯,这得多大的餐厅啊?
老雷决定一探究竟,第二天就赶过去了。他亲眼目睹了餐厅的火爆和超常的翻台率,又听麦当劳兄弟分享了生意经,心想:我还代理什么奶昔机啊,我代理麦当劳不行吗?
麦当劳兄弟也想找一个靠谱的合伙人,双方一拍即合。
1955年,老雷成立了麦当劳特许经营公司。
为了更好地搞加盟,老雷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决策:
第一,广纳贤才:两位推动麦当劳发展的关键人物,哈里·桑那本(Harry Sonneborn)和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就是在这一时间加入团队的。他俩的故事我后续再讲。
第二,全方位实行标准化。
举个例子,麦当劳的薯条:为了薯条好吃、出品一致,他们在十年里花了300万美金经费,最终确定:必须用爱达华州特有的椭圆形、高淀粉土豆;做成冻品后运到店里不能马上炸,必须放进储存室三周以上,为的是让糖分充分转化,这样淀粉含量能达到21%以上;麦当劳还用液体比重计去测薯条在油锅的重量,以保证最好的炸制效果。
再比如汉堡:牛肉饼必须直径98.5mm、厚5.65mm、重47.32g、脂肪11%以下,夹它的面包,厚度必须是17mm,就连里面的气孔都被规定在了5mm。可谓是精细到了“毛孔”里。
扩充了团队、制定了标准,麦当劳的发展非常快。想加盟的人越来越多。想来赚钱?先排队。
麦当劳兄弟心想,这可比我们自己干赚钱容易多了,接下来是不是该躺着数钱了?
还没躺着数钱,先躺着中枪了。
怎么回事?
他们做了那么多标准化动作,唯独忘了,选加盟商这个人也要标准化。
比如通过资质审核,确保有经营能力;审核通过后,还要有培训和全面的技术支持;开始合作后,还要持续监督,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等等。这是个非常复杂、庞大、系统的问题。干过连锁加盟的人都知道。
但麦当劳在开放加盟之初,管理却非常粗糙:甄别、培训、监督,一个都没做好。
结果就是,麦当劳频发食品安全问题。
最严重的一次,有人吃了麦当劳后,直接中毒身亡。
麦当劳品牌砸了,加盟商也闹分手,纷纷表示“不交管理费了”。
麦当劳兄弟愁得焦头烂额,萌生了退意。
老江湖老雷一看机会来了,趁机说服兄弟俩,以270万美金买下麦当劳的股权。从此,麦当劳彻底换了主人。
雷老板上任后立马给从业者做标准化,那么培训必不可少。1961年,麦当劳在芝加哥成立了第一所“汉堡大学”。
在这里,麦当劳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要接受大量的培训,比如新餐点的加工制作、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厨房各个环节的技巧和经验。
随着培训的落地,从业者的操作也越来越规范,再加上严格监管,麦当劳终于慢慢走出食安危机。
这就是麦当劳第一阶段的故事,你会发现麦当劳的历史,始终离不开标准化三个字,它栽的最大的跟头,也是因为没做好标准化,只顾着流程和技术,却忽视了人。人的复杂程度,是做菜、开店的百倍,所以更要标准化,做好员工管理和文化建设很重要。
除了标准化,麦当劳在后续的发展中,还做对了什么呢?它又是如何步入全球化的?
2、军师联盟
80年前,麦当劳只是一家小小的汽车餐厅,如今,它市值超过1.3万亿(人民币),门店超过4万家,是当之无愧的餐饮标杆案例。
麦当劳能一路开挂,除了靠大老板雷·克洛克(Ray Kroc)的标准化战略之外,还有两位军师功不可没。
他们一个劝老板干房地产,一个建议砍供应商。
听着都不大靠谱,却都产生奇效。
这是怎么回事?
1961年,雷·克洛克(Ray Kroc)成立“汉堡大学”,培训从业者,把标准化的最后一环——加盟商的标准化也补上了,麦当劳从此改头换面,一鸣惊人。
到1963年,麦当劳累计卖出10亿个汉堡,什么概念呢?里边夹着的酸黄瓜片叠起来,比帝国大厦还高。
雷老板乐得合不拢嘴,这时有个人跑过来说,雷总,你现在还是太保守了,现在很多人想加盟,但兜里钱不够,又是盖房子又是搞装修的,负担不起,你要是能把加盟门槛打下来,开店速度轻松翻番!
这个人叫哈里·桑那本(Harry Sonneborn),他不爱吃汉堡,更没做过餐饮,他是搞金融的,但是他仅仅从对街看一眼,就判断麦当劳肯定能成功,现在只是缺少资本的助推。
他向雷老板献上一条妙计:
现在麦当劳品牌已经打响了,咱们可以先去说服地皮持有人,让他们自己盖一间餐厅,然后租给咱们。咱们租到餐厅后,有三个选择,一是加价转租给加盟商,赚个差价;二是做自营餐厅,用每月的餐厅利润付租金;三是如果咱们自营而且发现这个地段生意特别好,也可以跟银行贷款,把它买下来。
发现没有,整个流程下来,餐厅从建造到转租甚至到买下,都不用麦当劳的自有资金,相当于是空手套白狼。
问题是,这么干,本质上是加杠杆,万一麦当劳经营不善,还不上贷款,可能会满盘皆输,为了扩张,值得冒这么大的险吗?
雷老板说,当然值得,赶紧给我办!
原来,他父亲就是个房地产投机客,曾花6000美元买地,几个月后就以1.8万美元卖出去,大赚3倍。每个人活在自己的认知里,雷老板也不例外。
哈里空降到麦当劳做CEO,按照他的方案,短短几年就把100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变成1.7亿美金的房产。
“地产模式”也由此成为了麦当劳的保留项目,沿用至今。现在麦当劳每年的利润里,一半以上是地产业务贡献的。
问题是,“地产模式”这么好,怎么不见得有人模仿啊?不是没人模仿,是模仿不来。
“地产模式”只是手段,麦当劳能用好,是因为它的品牌、产品、服务本身够硬。产品服务好,门店效益高,客流量就变大,这种情况下自然带动了房价租金水涨船高。最终麦当劳作为地产商也赚到足够多的地产差价,甚至金融杠杆差。一举多得。
1965年,一路狂奔的麦当劳成功上市,发行价22.5美金,几周后就涨到了49美金,成为了华尔街最靓的仔。
1968年,运营总监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接替哈里,掌舵麦当劳。
他在任期内主要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是权力下放。把门店决策权交给一线员工,这样解决问题更灵活,也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像我们为什么说“海底捞你学不会”,他们的一线员工掌握赠菜权和免单权,如果顾客过生日,一线员工还可以自行决定开雅间,或者菜品打折……这是调动积极性和解决矛盾的最佳手段,但是没有几个老板做得到。
第二,是缩减供应商数量。70年代初,麦当劳有200多家供应商,分散在不同地区、负责不同产品。到80年代中期,被特纳砍得只剩10家了,其中85%的交易还集中在前4家。
特纳为什么这么做?供应商多,让他们互相制衡不好吗?
能制衡当然好,但是压缩供应商数量后,不但配送和管理效率都提高了,还能实现供应商的“麦当劳化”,有的甚至只跟麦当劳合作,这种忠诚度本身就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特纳改革后,只五年时间,麦当劳单店营业额就翻了一番,餐厅总数更是翻了三番。
至此,麦当劳不仅在美国坐牢了快餐老大的位子,在世界范围内也成了领头羊。
但是这招在美国有用,要想复制到全球,可没这么容易。
麦当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奇招呢?它跟中国又是怎么结下不解之缘的?有没有交什么学费呢?
3、中国学费
一家快餐品牌,竟然能指导全球货币政策?
这可不是段子,1986年《经济学人》杂志提出“巨无霸指数”,把各国麦当劳里巨无霸汉堡的价格折算成美元,再对比美国的售价,就能推导出这些国家的货币,是被“高估”还是“低估”了。
虽然听着挺玄幻,但折射出的是麦当劳无孔不入的全球化布局。
麦当劳是最成功的全球化餐饮企业,它在全球化扩张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中国的一波三折,更具典型性。
1990年,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排号的队伍从大堂甩到外广场,甚至围着光华楼转了好几圈。
截至2023年底,麦当劳在中国已有5900多家店。
能在中国开这么多家店,前面说的标准化当然功不可没,但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本土化。
比如麦当劳最火的麦辣鸡腿堡和麦辣鸡翅,就是针对中国人爱吃辣的特性开发的,它混合了朝天椒和天鹰椒的辣椒粉,再配上腌制辣椒油,爱吃辣的人根本停不下来。
听着很牛吧,但是你看一下肯德基,截至2023年底,肯德基在中国已经有1万多家店了,是麦当劳的1.7倍。
麦当劳的麦辣鸡腿堡很有中国味,但是终究是汉堡,而肯德基早在2008年就喊出“打造新快餐,为中国而改变”的口号,油条、豆浆、盖浇饭、老北京鸡卷纷纷上菜单,这么一比,麦辣鸡腿堡是不是太“洋”了?
除了菜品的本土化不彻底,麦当劳还犯过别的错。
比如在最初入驻中国时,没有走“先买地再开店”的加盟模式,而是以直营为主,拖慢了扩张节奏,这么多年再回头看看中国地价的疯涨,我相信它也哭晕在厕所。再比如麦当劳没有自建物流,运营成本高,而肯德基的扩张更激进,供应链也更完善。
打不过肯德基怎么办?那就改变策略,组队一起打。
2017年,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收购麦当劳中国,麦当劳进入“金拱门时代”。
有了中资的背书,麦当劳操作理念一改从前,很多事情的执行难度也大大降低了。
你不是愁开店吗?中信资本牵头一众地产商,保证每年都给麦当劳提供几百个优质店址,任君挑选。中资还大力推动麦当劳中国数字化,仅用六周就开发出麦当劳小程序,还从0开发了会员体系,如今会员数都超过2.6亿了。
这一剂猛药打下去,麦当劳中国终于驶入快车道,2007到2017年,麦当劳中国平均每年开店200家左右;中资入主后,变成每年500家。
因为非常看好中国的潜力,去年11月麦当劳总部宣布,要买回麦当劳中国28%的股份,哪怕价格比当年卖掉时翻了六七倍也要买,这就是麦当劳中国的故事。
好,麦当劳复盘结束,如果要总结一个全球化公式,我觉得是标准化+本土化=全球化。
就像盖房子,标准化是工程,没有标准,房子盖不起来;本土化是装修,没有装修,房子最多只能遮风挡雨,不会有人喜欢。全球化是一场持久战,每进入一个新市场,都是一次新的创业。
作者 | 吴婷
参考资料:
[1]经济观察报.金拱门的中国之路:从四个本地化到三个“更”.腾讯网.2023
[2]投中网.解码中信资本:麦当劳中国背后操盘手,深耕并购20年.腾讯网.2023
[3]博览餐饮编辑部.终于全了,史上麦当劳菜单的“全球本土化”战略最全解读!.2018
[4]胡华成.麦当劳被创始人卖掉之后,怎么就成了全球快餐代表呢?.胡华成.2022
[5]Easygoing轻松学.麦当劳的标准化管理.2018
[6]李守强.“汉堡”大作战:(一)麦当劳诞生.君茂资本.2019
[7]库叔说.没一个美国人能逃出“麦当劳”.瞭望智库.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