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商学对话科大讯飞刘庆峰:创业25年,没有至暗时刻|嘉宾一线课堂
首页 · 2024-05-14
在2023年的春天,ChatGPT的进化突破让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全球焦点。与之前AlphaGo引发的热潮不同,ChatGPT尤其是GPT-4的问世,让市场看到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讯飞星火、阿里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和Kimi等国产大模型相继涌现,标志着一个“百模争艳”时代的到来。科大讯飞,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1999年,当时还在中科大读博的刘庆峰,在导师王仁华的支持下,带领5位同学创立了科大讯飞。自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并以中文语音合成技术切入探索出其首个产业化成果。2008年,科大讯飞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语音产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中国首个由在校大学生创立并成功上市的公司。
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持续创新,2023年5月推出了讯飞星火大模型,这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并在国产算力平台上运行的大模型。得益于在AI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卓越表现,科大讯飞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国家队”。
在刘庆峰的带领下,科大讯飞的业绩连年增长,市值也稳步攀升。从2008年上市时的32亿元市值,到如今市值稳居千亿之上,16年间市值增长超过30倍,成为中国源头技术创新和具有极强战略定力的标杆企业。
为了稳定公司控制权、支持长期发展和营运资金需求,刘庆峰不惜多次借款增持公司股份。2023年,面对借款到期,他选择了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偿还债务。刘庆峰原本可以在股价高位时减持,但为了避免误导市场,他选择了在公司半年报发布和讯飞星火大模型重大升级发布之前的时机进行减持。整个过程中,刘庆峰不仅展现了对公司和人工智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其面对经济压力时的勇气和决心。
人工智能浪潮会带来哪些变化?企业和个人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战略布局和技术储备?在科大讯飞创立发展过程中,刘庆峰本人又经历过什么样的特殊时刻?
2024年4月27日,嘉宾派・安徽站访学走进科大讯飞,在嘉宾派课堂上,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及嘉宾派企业家学员与嘉宾商学实战导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进行了对谈,围绕人工智能、创业、管理等诸多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以下为对谈部分内容精编版,Enjoy~
吴婷校长为刘庆峰颁发嘉宾商学案例入选证书
1、我没觉得有至暗时刻,对公司的怀疑也没有
嘉宾商学:科大讯飞已经创立25年,距离百年老店已经过去1/4,在这样漫长的历程中,人工智能商业加速化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这中间需要特别强的战略定力。在你25年的创业历程中,有没有至暗时刻和迷茫摇疑的时候?
此外,2021年,讯飞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危机,你或质押或借债,凑了23.5亿率先增持公司股票,以表达对公司的决心,然后在2023年8月,又减持了一批股票还债。这中间的过程和细节能否讲下?
刘庆峰:大家知道我的天性,我没觉得有至暗时刻,对整个公司的怀疑也没有,但过程中一直都有困难,我们一直安慰自己,最大的风险无非就是盈利延迟。
我们会反复想,市场空间是不是还在?如果基本逻辑是对的,就没有问题。比如,我们当年做语音的时候就想,人类最自然的沟通方式是不是语音?人机交互的革命会推动产业的革命,从Windows到苹果(都是如此),我们坚信语音的市场空间。
此外,我们可以做到全行业第一。虽然我们现在挣的钱还不多,但是投入是值得的,我们将来还是能够成功的。
2022年1月,我们启动了“讯飞超脑2030计划”,我们的“登月计划”就是让懂知识、善学习、能进化的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怎么一步一步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要有梦想,就是你自己能够看到的。说到底,你心中要有一团火,你真的坚信这个方向,就不会在过程中觉得很痛苦。
大家都很辛苦、很忙,但是(以一种)很累还是很全情(投入的状态面对),这中间关键取决于心态。
股票也是这样的,我估计,上市公司中像我们这样的情况不多。讯飞2008年上市,我们穷学生创业都是借钱买了一点公司最早的股份,借的钱慢慢还。这中间差不多有十年,我们没有减持一分钱。我累计增持了4次,减持了2次。一次是2013年中国移动入股,为了保持控制权,我借了3亿增持。3亿利滚利,到2019年已经快5亿了,每个季度的利息是800万。我们高管的年薪都是公布的,工资四五百万,去掉45%的税,分红再分1000万,算下来连银行的利息都不够还。
所以那年我跟他们商量卖一点股票还债,卖多少呢?当时我定了个调子,卖完以后我的年薪和分红能够cover住银行利息就行,不多卖,因为我们股份确实不多,要保持控制权,决定公司的战略方向,最后就卖了3亿。
到了2021年,当时的科大讯飞,中国移动是第一大股东,我是第二大股东,中科大是第三大股东,中科大的股份是给我们表决的。中科大的股份如果给中国移动表决,我们就变成国企了。中科大股份给我们表决,我们就是民营科技企业。
那时候他们说,中科大的股份有可能要划走,那样我们的控制权就没了。当天晚上,我们就把董事会报告就发出去了,要定增,把我所有股权全部抵押贷了20多亿。那时候公司市值刚刚过1000亿,所以人家说“你疯了”,在公司股价最高点把所有股权全抵押。
我那时还跟团队讲,如果公司出现重大的股灾变化,那时候抵押的股价40多,预警线是39,平仓线是34.5,如果出现重大问题要平仓的,可能所有股份都没了,它一旦到平仓线几个跌停,可能你所有抵进去都还不了债,没想到第二年,果然被我说中了。
但是我愿意,因为这个事情是为了战略发展。如果能为2亿中国孩子每天减少一个小时的无效重复学习,能为所有农村地区的老百姓看病,减少错诊误诊,我觉得这个事情社会意义非常大,我说我愿意冒这个险,结果就给我冒这个险了。
2022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的股价经历了波动,一度跌到平仓线附近。好在那时还有一些朋友主动关心我,并借钱给我,我把银行的钱还掉,把平仓线降到20多块才度过危机。
2023年的时候好一点,上半年最高股价到80块钱,他们让我卖的时候,那时我们上半年业绩是下滑的,为什么业绩下滑?因为前年可谓祸不单行。2022年,美国又从中国几百家实体名单中挑出了28家企业极限施压,科大讯飞就是其中之一,遭受的是一级施压,比华为还严。
结果我们2022年四季度业绩下滑20%,2023年一季度下滑17%,但是因为大模型,我们2023年二季度股价又涨到了历史新高,涨到1800亿,每股80块钱。
那时候怎么卖?上半年的业绩没出来,虽然不在窗口期可卖,但是我说坚决不能卖,如果卖了,应该半年报出来才能卖,我们半年报是8月12号公布。
但是2023年是什么情况?我们8月15号要发星火2.0,那时最重要的是跟华为联合发了星火一体机,另外还有很多其他利好,大家都预估“8·15”之后会继续涨停。所以我本来说在发布会之后再卖股票,你不能在那之后卖,这样会影响大家对公司的判断。
欠朋友的钱要还,银行那边也借不了,最后只能走卖股票这条路。“8·15”之后不能卖,8月12号是星期六,8月13号是星期天,所以我们就选择8月14号卖掉。我借了23.5亿,两年的利息加在一起10个多点,有两三亿,然后还要交9800万的税,那时候就考虑是卖23.5亿还是卖27亿。后来我觉得算了,就卖本金吧。
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我累计增持了4次,只卖了2次本金,从上市到现在为止已经16年了,我还欠了五六亿,大概是这样的现状。如果不看好公司,怎么可能这么做呢。
2、未来三到五年,大模型会赋能千行百业
嘉宾商学:我们今天的企业家同学来自各行各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用一个什么样的姿势,实现各行各业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对接?包括小型知识库的训练以及团队、数据怎么去做?
刘庆峰:首先是学习和了解,主动去拥抱,不要道听途说。比如Sora一出来,很多人说对物理世界的认知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实Sora底层用的还是GPT-4的基本能力。
国内主流厂商做大模型的只有几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也可以看看OpenAI CEO的山姆·奥特曼平时在讲什么。要构建起对大模型的基本认知,避免盲目认为大模型什么都能干,也避免想当然认为大模型都不行。
也要了解中美之间的差距,像底层模型,我们今年6月份就会达到GPT-4当前最好水平。最近有人宣布已经超过GPT-4,我认为不太可能。我们应该用一种更科学的方式去测试,你不能跟去年11月的GPT-4比,GPT-4今年1月、3月都有更新。我们也不能只比那几个小角度,只拿那些刷题,应该到真正的能力上去看看。今天在逻辑推理、多轮问答等重要领域,我们国内的大模型跟GPT-4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刚刚我说到我们今年6月份会赶上GPT-4,这样听起来好像跟他们的差距只有三个月,其实并非如此。假如GPT-5推出来,差距又会被拉到一年。所以中美之间是半年到一年半的动态追赶,不会被越甩越开。只有中国有机会发展成为全世界智慧涌现的第二极。
我们的底座能力跟上,在垂直赛道,在关键领域就有可能实现超越。比如在医疗、教育等垂直赛道,只要底座能力差距不是太大,在上面长出来的东西就有可能比它高。
第二,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大模型会赋能千行百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以人力和时长为代表的商业模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你一定得相信并高度重视这件事。这比原来让企业上网、上云、上大数据还要更加真切。
第三就是到底怎么改变,你需要从“研产供销服管”各个环节去看,了解哪些环节是真的可以提效的,那就赶快拥抱它。
如何拥抱?两种方案。
一是(如果)公司不大,可以直接用云端,用SaaS服务,调用API,避免自己买服务器。不用过度考虑数据安全等问题,因为体量不大,和很多同行做的东西差不多,数据也不能代表全行业。另一种是公司较大,或者你有雄心,要在这个行业中形成从数据到场景到自我训练的迭代,那可能就另外要考虑清楚投入。
现在的通用大模型,如果ChatGPT是60分,GPT-4大概70分左右,GPT-5也许到80分,我们大概在67、68分左右。
如果只看底座,加一个行业训练,把行业数据放进去,训练得更清楚,应用场景适当做一点限制,大概能到80分。再往上,如果针对企业特定场景定义得更好,它可能就到90分。最后是人机协同,原来是100人,现在用10人加上机器,比原来100人干得还好,它就可以达到100分,一定要看它的阶梯。
今天随便拿个大模型就想什么都解决,大概率可能它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一开始觉得很惊艳,真的用起来发现总差那么一点点。所以需要行业定制、场景定制、人机协同,有些地方可以作为参考,有些敏感的地方还要人来把关。总之,大模型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原来可能要花一天的时间,现在一个小时就干完了。
嘉宾商学实战导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授课现场
3、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嘉宾商学:你怎么看待人形机器人,你认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讯飞在这个新领域的布局是什么?
刘庆峰:这确实是一个很强的热点,而且这个热点它绝不是概念,这几年各方也会推动陪伴机器人更快地进入市场。
为什么需要人形机器人?按道理讲,在工业场景中做成什么样的都可以,人形说到底,还是因为它的亲切感,它跟我们人类的物理行为更相似,通过具身智能去看人的各种意图,在生活场景中,去观察,跟人类形成共通的学习逻辑和感觉。
大模型的进步在陪伴机器人的场景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话能力的大幅提升。
像这类机器人,它既具备医疗等专业知识,又具备生活常识,所以陪伴的概念会比原来来得更快、更及时,尤其在老年社会。
此外,具身智能对场景认知会更进一步完善。它将来会帮你端茶倒水、拿药找东西,大模型带来的对多模态识别能力的提升,会让机器人更快进入家庭。当然,一开始就做这些,还是比较难的,要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的切入,应该是在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进行宽泛类的陪伴,再往后,逐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陪伴。
讯飞现在策略也是这样,我们先给所有做机器人的公司提供机器人超脑平台,让他们能够在上面调用讯飞星火大模型的能力。然后,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如果有场景资源,它特别缺“最后一公里”的,我们可以一起深度联合。
4、医疗机器人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嘉宾商学:我们知道科大讯飞对医疗领域一直比较重视,所以想知道贵公司在这方面,深入到什么程度?未来你对医疗有什么样的布局?遇到过哪些挑战?
刘庆峰:在医疗领域,中国的实际现状是什么样?就是医务从业人员有1400多万,拥有医师资格证的只有400万人,全科医生只有四十几万人,一线是急缺全科医生的。所以我们就从基层的村医工作室、乡村卫生院、社区工作室开始做起。
我们的医疗机器人(即“智医助理”)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目前为止行业还没有第二家。当时的成绩超过了 96.3%参加考试的学生。当时考完之后,智医助理在合肥初步上岗,那时一开始能看150种病,现在能看1600种病。再结合智医助理已经给出7亿多次辅诊意见,智医助理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化。
智医助理有了全科医生能力,有了语音能力,不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对于整个基层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随访,都有了完全独一无二的触达能力。
现在,协和医院、301医院、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都有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在诊前、诊中、诊后不同阶段可以辅助医生看病。
诊前环节,可以帮助病人挂号,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老百姓线上挂号,很多人是挂错科室的。现在你把症状跟“讯飞晓医”一说,大概就知道自己可能是什么病,它会建议你到哪个医院挂哪个科室。医院的挂号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助手的加入,在诊前就可以更精准地分流,当医生看到你的时候,很多疑问差不多提前都已经在线上问出来了,(就诊)效率会更高。
诊中环节,跟基层医疗差不多,可以用全科医生的能力辅助医生做会诊。现在很多等级医院,举例来说,看心内科的医生,不见得知道其他专科知识,比如说呼吸科、神经科等,智医助理对防止错诊漏诊很有用。此外,我们也选择了部分专科深入往下做,比如心内科、骨科等。
诊后环节,也非常重要,每年全国有2.4亿-2.5亿人出院,出院后就失管,病人想找主治医生找不到,主治医生担心病人在中间有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联系。我们的诊后管理方案,效果非常好,用语音在过程中跟踪,到了关键点让病人去检查。
包括很多药物,原来只能做临床,临床过了七八年,老百姓健康状况也变化了,社会环境也变化了,出来的效果也会有变化,有了诊后随访,有了家庭医生和慢病管理,可以把很多药物的成效在真实情况中的表现在医疗大数据中做得更透。我们想打造的就是每个医生的AI诊疗助理和每个人的AI健康助手。
从全科医生到专科医生,机器都在不断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很多病,最好的专家看法也不一样。比如肺癌,到最顶尖的几个医院,专家看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很难去做判断,而且,医疗本身就是这样的,任何药物做临床都是百分之多少有效,不是对所有人有效,这本来就是一种概率性的事情。如果人工智能去判断之后,你苛求它100%,是不现实的。到最后,一定是人机协同,最终由人来做定义下判断。人工智能明明比人强很多,但它拿不了医疗许可证,我们暂时也不想冒这个险。
去年,我们发布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比GPT-4更强,拿了各种指标测试它的问题理解力,回答准确率高的百分之八十多,低的百分之七十几。然后我专门在会上跟大家说,我说,大家看了是不是觉得很可怕?
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实际上你去考最好的协和医学院,75分就能上,那我考80分已经很不错了,你不要说我考100分才能当医生。这是最重要的,就是大家心理上对医疗机器人是不是必须得百分百才能用,这是一个社会认可的过程。
在现实中,即便治不好某个病人,医院收不收?他要收的,他给病人、给家属的是一种安慰,是这样的逻辑。所以对医学AI而言,它是一个复杂的从医学科学到心理再到社会科学的认知问题。
5、科学家创业,首先要活下来
嘉宾商学:想请教一下,作为一个科学家,怎么能够做好一个企业家或者战略家,能够把好的东西惠及到更多的人?
刘庆峰:所有新技术在市场上都会经历一段困难的过程。第一个,核心还是你的技术优势,门槛壁垒有多高,多长时间别人能赶上。
第二个,优势中,你最灵敏的(部分)对大家来说有没有用?比如,10秒钟测出来和0.01秒测出来,大家觉得没什么差别。但如果原来要一天,现在变成一小时,意义就非常大。这中间还是要站在客户痛点上来看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要有持续的战略,然后一步、两步、三步……这样才能坚持下去。
我觉得新公司首先活下来才最重要,今天的情况更是这样,找到自己能够先活下的地方,再往前走。而团队最关键的是得有人擅长做市场,如果真是个好产品,恐怕你应该拿出点股份给那些能够跑市场的人,让他帮你跑。
我们原来做科研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以为只有做代码、做研究才是创造,其实,做管理、做市场,都是有规律的,这些专业领域的人都应该成为合伙人,要给他股份共同去做,把周期快速缩短。同时由你来制定战略,核心战略一定是在你这里,因为你了解行业态势,知道技术下一步怎么发展,如果战略做不好,肯定当不好CEO,也没法创业,创业就是要“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这三部曲。
嘉宾派学员在科大讯飞合影
作者 | 韩哲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