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界“乔布斯”去世,关于英格瓦独具匠心的故事
首页 · 2018-01-29
导读:
据外媒报道,瑞典宜家家居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于今天逝世,享年91岁。
或许国内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姓名绕口的老者,而宜家的黄蓝色标志,已经是中国年轻一代人购买“轻奢”家具的心理标杆。大多数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手头拮据,购买的第一批家具很多都是从宜家卖场里“淘”回来的。
这位老人用一生的努力为自己和宜家赢得了很多的头衔:据2017财年(截至2017年8月)数据显示,现如今的宜家,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03家分店。全球范围内的宜家家居商店的总销售额为383亿欧元(约合449亿美元)。宜家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欢迎的品牌之一。据彭博实时富豪排行榜,截至北京时间1月28日,英格瓦的身家约5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56亿元),是全球第八大富豪,他也是瑞典最富有的商人。
那么,这位老人的经营智慧是什么呢?小编为你总结一下。
眼光犀利的“战略设计师”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有一条:“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有厚厚的雪和长长的山坡的领域”。“厚厚的雪”,则指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够强;所谓“长长的坡”,指的是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企业发展的天花板远没有到来。宜家的成功原因之一,是英格瓦在恰当的时机给宜家选择了一条雪够厚、坡够长的领域。
也许是因为祖、父辈都经营农场但收益不佳,导致家里一直经济压力较大的缘故,英格瓦从小就对做生意赚钱这件事很感兴趣,5岁就开始向附近的邻居们出售火柴。
经历了断断续续的小打小闹的生意之后。17岁的英格瓦终于在1943年用在进入哥德堡商学院读书之前父亲给的一笔“学习奖金”,创建名为IKEA(宜家)的公司,但经营的还是圣诞卡、自来水笔等小东西。
1948年,英格瓦决定干点“大的”—转型卖家具,收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
二战结束后,瑞典整个国家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使命。价格高昂的传统家具厂商把很多的余钱不足的消费者挡在了门外,敏锐的英格瓦看到了低价位家具市场的发展潜力,从1953年开始专门销售低价位家具。宜家的战略雏形就此开始形成:“提供各种设计优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具,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负担得起”。“厚厚的雪”和“长长的山坡”由此成形。
严抠成本的供应链管理者
定战略是第一步,能把战略执行下去才厉害。
这里面难度最大的一项是降低成本。英格瓦说:“我们的想法是为所有人服务,包括低收入者。我们必须降低成本。”
宜家一直毫不讳言自己的核心优势是控制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使每个环节都降低成本。确切地讲,英格瓦后来变得越来越痴迷于降价。迄今为止,宜家已经“积攒”了大量的成功降本的案例。
如果你是宜家的常客,你一定见过或买过这款法格里克杯。
设计师将原本位于杯子中间的把手做得更短,并贴近于杯子上部,这使得这种杯子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叠放在一起,可以让一个托盘上能放的杯子数量翻一番,节省一半的运输费用。宜家将原本在国内售价7.9元的杯子,价格降到了3.9元。降价又导致销量提升,在规模效应下,现在这只杯子仅售2.9元,年销量达到2500万只。
为了节省成本,英格瓦还首创了后来影响整个家具行业两个模式:“家具模块化设计”与“扁平式包装”。
1956年,宜家的一名搬运工人向英格瓦反映,叶子形状的三脚茶几“LÖVET勒维”在运输过程中总是容易被折断桌腿,英格瓦开始琢磨能否改成平板包装,让消费者自己组装家具。英格瓦马上听取了工人的建议,并逐渐将宜家所有的产品都改成平板包装。人们只要愿意自己组装一些家具,就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的家具,这个方法不仅为顾客、也为宜家节省了高昂运费,同时还大大节省了贮藏和销售空间。这个改变正是宜家走向家具拼装巨头的第一步。
“家具模块化设计”的萌芽在更早的1953年就出现了,宜家在那一年的一期《家居指南》上展示了第一张可以自己组装的桌子马克斯。到1956年,宜家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也差不多成型。“家具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家具的可拆卸、可组装,可让家具的携带、搬迁等更便捷,同样节省了大量的运输、存储、展示空间。
宜家的经典产品“比利书架”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降本案例。
比利书架的价格从1978年到现在,降了三分之一。全球采购、全球生产、提高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效率,批量生产,带来了单价下降。工厂现在生产书架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37倍,而雇员只翻了一倍。生产比利书架的代工厂在瑞典南部小乡村,完全自动化,一天使用600吨木屑板,几百个员工几乎从来没有触摸过这些书架,他们操作机器人来锯木、粘接、打孔,然后装箱。
家居界“乔布斯”
《宜家真相》的作者、宜家前高管约翰·斯特内博曾说:“哪些因素对宜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就是英格瓦。他是一位天才,创造了宜家的大部分产品”。
最初,面对宜家的崛起,当地的竞争对手联手施压,迫使供应商停止对宜家供货。于是宜家就在1955年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英格瓦设计的产品更加美观,并提升了功能性和使用体验。
现在很多人总结宜家受欢迎的原因时,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出售的是一种通用的审美。尽管宜家有部分产品是本地化的,但大多数产品都出于总部设计。这让它得以保持一种现代简约的风格,所谓的“北欧风格”,也是目前家居界最受欢迎的风格。因为在全球各地都出售一样的产品,规模化也让它得以在采购成本上占据优势。
另外,英格瓦慢慢在宜家内部形成了一套独家的设计方法。宜家一直对这套设计方法讳莫如深,直到2013年宜家现任CEO Peter Agnefjäll上任,才被简单透露了一二:“宜家的所有产品都必须同时符合的5个评定标准:功能实用、外观迷人、品质卓越、可持续性以及大众能够负担得起的低价格”。
再后来,这套设计方法的真面目被一点一点揭开。
比如,宜家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是,在动手之前先去参观工厂,了解可用的生产技术,然后再讨论设计层面的问题。设计师小组有时会集体开会,也有人愿意独立思考,但整个过程中都会不断分享最新的成果,并由全组评估设计结果。
设计师每年不仅会根据家居潮流、设计美学不断变化催生新的产品需求,还会根据全球不同国家市场调整产品系列。包括主动淘汰销量不佳的产品、增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一些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变化也会引起产品改造。
在常规的产品推新之外,宜家也通过一些特别的家居主题来给设计师一些命题作文,这就是IKEA PS系列。由于具有探索性,IKEA PS产品多为限量版,在获得市场认可以后则有可能扩大产量生产。2014年IKEA PS系列的主题是为年轻的城市居民提供居住解决方案,他们住所更小,也更经常搬家,由此宜家与设计师们推出了更多多功能、更具储物空间的家居产品。
体验式营销的开创者
1952年英格瓦和他的得力干将汉森经过讨论,决定采用一种长期性展览加销售的家具经营方式,解决过去单纯邮购模式下由于恶性价格战带来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失去消费者信任的问题。
1953年3月,位于瑞典阿姆霍特的宜家第一家展厅式销售的家具商场开业,顾客第一次能够在定购宜家家居用品之前看到和触摸这些产品。将邮购业与家具商场合二为一的宜家家具经营之道正式诞生。
与当时的竞争者最大不同在于,宜家不是按照品类来划分产品,而是将它们摆放成样板间的样子,让人们可以随意来摸一下,坐一下,感受这些家具产品,想象将它们摆放在家中的感觉。在开店之初他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咖啡和森林中采摘的水果,小镇的人们挤爆了展厅,宜家家居开始大受欢迎。
后来,这种销售方式成为宜家的标志之一,被称为体验式营销或场景式营销,引起业界大量讨论和模仿。
直到2016年下半年新零售兴起的时候,很多人仍然喜欢引用宜家的体验式营销作为案例。这足以说明英格瓦在营销上的天赋异于常人。
但相比体验式营销,小编的一位朋友更钟意的却是英格瓦创造的另一样东西:《宜家指南》。1951 年,英格瓦开始为公司推出名为《宜家通讯》的商品目录册,以目录邮购的方式扩大公司的影响力。随后,这本目录册成为了如今累计印刷量已经是《圣经》三倍的宜家《家居指南》。
为什么喜欢这个小册子?朋友告诉小编,在这个册子里面他能看到他向往的各种生活场景,觉得特别美,然后就特别想买里面的东西。而这就是英格瓦想要的效果。
如今宜家的“美”已经深入人心,当英格瓦把每件家具塑造成普罗大众生活的美学时,我们不禁想起,当5岁卖火柴的他为生计奔波时,是否就有了最初的独具匠心?英格瓦,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