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做品牌还是抓流量? | 嘉宾观点
首页 · 2022-01-04
嘉宾商学作为国际化案例教学领导者,长期追踪观察全球最新商业实践,营销力也是嘉宾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居民消费品从供不应求到过度竞争,倒逼中国企业营销战不断升级,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造为王:产能稀缺,供小于求,只要你制造出产品就能卖得出去。
第二阶段,渠道为王:产能充足,开始供大于求,要卖的好就必须占据好的渠道,例如娃哈哈和宝洁,抢占了线下最好的销售渠道赢得了市场。
当前进入第三阶段,即品牌为王:产品过剩,渠道发生了变化,从线下到线上,又有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快手、美团、社区团购、私域等多种渠道,且信息越来越碎片化,导致沟通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必须想尽办法争夺品牌势能,占领用户心智。
这时候,企业该怎么做营销?广告要投到哪里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对于这一问题,新潮传媒创始人、董事长张继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以下enjoy~
流量VS品牌
经常有人问我:到底做品牌广告好,还是做流量广告好?
流量,就是货找人;品牌,就是人找货。到底哪个好?这要看企业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企业分电商友好型、中立型和非友好型。非友好型的行业,品牌依赖度更高,比如家居。还有就是企业发展的阶段,一个好企业的产品力、渠道力、组织力、品牌力都要强,这些能力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最好少投品牌广告,企业接不住,会浪费资源。
今天大部分企业活在流量内卷层,品牌是一个奢侈的梦想。
营销内卷的本质是获客成本,产品销售漏斗的下端是交易入口,买交易入口附近的流量广告,转化率是高的,因为数据+算法会让流量更加精准,但竞价交易机制会让企业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最终流量成本会淹过脖子。
据说1000多万电商商家,赚钱的只有几十万。这也是网红企业为什么长大了都要出圈的原因。
一个事实是,如果销售漏斗中没有品牌势能,即使你买了流量成交也少。企业都在抢漏斗口的流量,名气越大、品牌势能越高的企业转化率越高;反之名气小,买了流量也没有用。就像现在的“双十一”,销量前十强都是大品牌。
所以,行业流量内卷的时候,最好的路径就是用品牌突围,因为品牌就是用户想买的时候,首先想到你,品牌是企业最大的免费流量池。
在流量交易池概念里,流量是促进效益的,搜索、微信、抖音、小红书都是交易流量。以各大电商平台为代表,线上平台是流量的导入,它的本质是货找人。离交易越近的媒体越有价值。但是企业不能忽略做品牌这件事。做品牌就是为了在消费场景里能实现流量自由。货找人、人找货要协同。
因此,流量广告+品牌广告是企业营销的基本功。
那么,品牌如何分配广告营销预算?用40%预算投品牌广告,60%预算投效果广告。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相结合,营销的总成本才能做到最低。
近两年,由于消费升级和消费者已经被数字化,中国新消费品牌诞生的速度是以前的2.5倍。
新消费时代,品牌的营销链路在不断迭代,“流量+品牌”双轮驱动成为今天最有效的品牌打造方法。
线下营销怎么做?四步
曾经有人说,一个新消费品牌在线上的成长通常需要这几步:两万篇小红书,5-8万篇抖音,3000个B站视频,1000篇知乎问答,再加上天猫、拼多多、抖音开店等步骤。
如果你命不差,一个两三亿收入的品牌基本就诞生了。
此时品牌的流量红利也差不多了,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得出圈。线上流量基本见顶,品牌要进一步出圈,就必须向线下突破。
怎么做?
四步:让消费者看到七次广告—记住品牌—购买产品—成为忠实用户。
如何让消费者在短期内连续看到品牌七次?这是最关键的。
过去20年让消费者记住品牌最好的媒体是电视,因为有连续剧,每集播一条广告,20集后你就看到七次广告记住了。
今天的互联网为什么很难成就品牌呢?因为互联网很难在短期内让你重复看到七次广告。
互联网广告的底层是竞价交易,竞价交易要求千人千面精准投放,这样平台广告收入才高。比如一堆夫妻同时刷抖音,刷到的广告是不一样的,夫人刷到的可能是化妆品,丈夫刷到的可能是汽车。
竞价交易的广告好比你提枪上山打猎,两颗子弹打一个兔子刚刚持平,三颗子弹打一只兔子就亏掉一颗子弹钱,一颗子弹打一只兔子那就赚一颗子弹钱,于是一定要算清楚究竟有没有兔子,什么时候有兔子。
这时,如果连续让一个人重复看到7次广告,用户体验不好,广告客户也投不起这个钱,所以流量用于卖货更好。
这里有一个特例,就是IP企业家,比如马斯克,他的形象和观点天天在网上刷屏,一个月你能看到几十次,他们利用互联网能成就品牌。但很可惜,网红企业家很少。
让消费者重复看到7次广告,电梯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去年中国十大知名品牌,八个是电梯媒体打出来的。因为每个人每天进入电梯四次,电梯广告每天播放几百次,两个星期下来,你一定记得住。
这两年,新潮传媒和友商们砸了100亿的钱扩资源,整个电梯屏的数量增加了6倍,覆盖人群超过4亿。
一个媒体流量巨头的产生,就会有新的品牌产生。20年前的电视成就了茅台、五粮液;十年前的淘宝成就了三只松鼠、韩都衣舍;今天的抖音成就了花西子、完美日记;电梯媒体也成就了诸多品牌,比如飞鹤奶粉、顾家家居、瓜子二手车、大卫拖把等。
我相信,电梯媒体未来一定会更好。目前,中国的电梯总数是800万台,每年新增70万台,2024年将会超过1000万部,而今天梯媒总覆盖的电梯不到200万台(平均3个框一个电梯,一个屏一个电梯),未来有广告的电梯数会超过400万台,电梯广告的收入将会超过400亿。
三个广告投放建议
多用视频,要多做创意AB测试
美国科学家研究证明,91%的记忆来自于图像+声音,一边听一边看,三天之后,大脑记忆度是75%,只看不听的记忆度是35%,只听不看的记忆度只有15%。
所以,你记不住20年前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报纸广告,但却记得住“今年过节不收礼”,这就是图像加声音的威力。
5G时代,70%的流量来自于视频,尤其是短视频。抖音、快手、以及电梯电视的崛起证明了这一趋势,70%的短视频的效果来自于内容创意。
但我看到的现实是,很多企业舍得投上千万级的广告,却舍不得花几十万制作一个好一点的广告片。
看着数据投广告
线下广告正式进入“数据可监测、效果可归因”的时代。
特别是投大广告,必须先试点,再放大,看着数据做决策,先做0到1,再做1到N。投广告是做数学题,而不是语文题,一切的忽悠在数据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
一年在梯媒盲目砸上亿的客户几十个,成功的只有几个。不管是抖音流量,还是微信流量,ROl高的流量就是好流量。不管是友商广告,还是新潮广告,能带来效果的广告,都是好广告。
此外,广告投放后,一定要找效果归因。归因的方法有消费者调查归因、电商归因、APP归因、搜索指数归因等。
顾客在哪里,广告就投在哪里
工业时代不知道数据,广告投城市中心不会错,但现在城市结构变了,用旧船票是登不上新船的。
最大的变化就是城市去中心化。在北京的早高峰时间,大兴、燕郊等地方人流攒动,这些人上班至少要1.5小时;在北京的物流配送体系中,6环外非常活跃。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去中心化?第一,地铁、私家车拓展了出行半径;第二,郊区的房子品质更好、价值更低;第三,电商能把货送回家,不用去城区买了。
今天的城市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三环四环以外没有穷人,尤其北上广深都是新富人群。
所以,“老城区+新城区+一小时生活圈”是大城市的主力消费人群,你都得投,这是数字化时代广告投放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