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策略教你如何“打群架” | 婷姐案例宝典
灯塔社 · 2020-05-28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了。如何才能打造生态,或者完美融入别人的生态呢?起步晚但却杀出一条血路的小米,值得借鉴。今天,我就给你拆解一下它的经验。
在中国企业界,自2012年前后,“生态”就是一个热词了。很多企业都宣称自己要开始打造生态。
在打造生态上,中国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有的企业黯然出局,比如乐视。有的企业因为出头早,拥有资源优势,自然而然地建立了自己的地盘,比如BAT。有的企业则后发制人,通过快速布局,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小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3年底,小米创始人雷军判断,在未来,物联网(IoT)大有可为。于是,便组建了一个小团队,由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牵头,开始抢人、抢项目。他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搞定100家企业。
这个团队没有任何投资的相关经验,全部由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组成,就连刘德也是设计师出身。然而,就是这样一帮人,开启了小米的生态之路。
在3年内,他们就发展了近百家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很快就开花结果,推出了移动电源、手环、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爆品。
2016年,小米陷入了低谷。然而,小米生态链企业却陆续推出新品,维持了小米的热度。
根据小米集团的财报,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小米共投资超过29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约300亿元。2019年第四季度,小米处置投资录得税后净收益为8.69亿元。
此外,在小米的生态链企业中,有3家企业已经上市。分别是:华米、云米、石头科技。
更重要的是,小米生态链的发展,让小米的IOT战略得以落地。目前,小米的IoT业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
在生态打造上,小米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么,小米是如何实现快速布局的呢?从生态运营的角度,我总结了3条经验。
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投资 + 孵化
建立生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阿里根据自己的“健康+快乐”战略,不断收购或入股公司,包括高德地图、优酷视频、新浪微博等。腾讯将自己定义为“连接器”,除了与社交关联度较高的业务,它并不直接进入其他领域,而是通过“连接”的方式,扩张版图。
小米生态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源于它没有盲目跟从,而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模式:投资 + 孵化。
一方面,这种模式对小米有利。如果不采取这种模式,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这么多的领域,有的企业也不愿意跟它玩儿。另一方面,对合作方也有好处。小米的合作标的,大多数是智能硬件公司。这些公司不仅缺钱,还缺经验和资源。因此,孵化功能显得特别重要。和小米合作,它们能获得很多。比如,小米可以帮助它们设计产品,可以帮它们搞定供应链,可以让它们使用“小米”这个品牌,在产品生产出来后,还可以在线上的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销售。
很多企业就是因为这些,而投入了小米的怀抱。例如,Yeelight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照明品牌,在创业时踩过不少坑。2014年,智能硬件的风开始吹起来,很多投资机构要投资Yeelight。它拿到了好几个offer,最终,它选择了小米。原因就在于,小米可以全方位地帮助Yeelight。
更极端的,还有智米科技等企业,这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只有一个人,小米是和创始人一起,从搭建团队开始,走完了企业从0到1的整个过程。
所以,要想快速布局,就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模式。就像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合适的模式,就是“一”,就是原点。
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只占股不控股
公司在创业之初,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激励员工。机制设计好了,员工会自发地跑起来,而不用老板天天在后面推。例如,小米从一开始就是全员持股,这让每个员工都在为自己打工。雷军被誉为IT界的劳模,小米的员工也很拼命。这让小米用几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
生态的运转也一样,同样要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小米的做法是:只占股,但不控股。也就是说,小米所拥有的股份不会超过50%。这些企业可以独立发展,其财务报表也不会与小米的合并。
这么做的弊端是,带来的收益可能有限。但它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为它们是在为自己打天下,而不是为小米打天下。在《小米生态链笔记》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现在生态链上的77家企业的人员,与小米最初的状态非常像,不需要我们去督阵,他们比我们还着急,天天催着我们。前两年生态链跑得太快,取得了一些成绩,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们在2016年甚至开了两次减速会,让大家稍稍放慢一点儿节奏。当然,这时候可以放缓一点点,是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先锋性,已经在一些领域站稳脚跟,所以才可以有缓冲的时间来做一些思考和调整。
前面提到,小米会通过各种方式为生态链企业赋能。但在帮忙的界限上,小米也有一个原则: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如果产生分歧,生态链企业自己做主。这和“只占股,但不控股”,也是一脉相承的。
生态链企业站稳脚跟后,很多都推出了自有品牌。例如,1MORE推出了自有品牌的耳机,紫米推出了自己的移动电源,华米推出了自己的手环。云米更是推出了全屋互联网家电,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小米的竞争者。
但小米并不排斥这种竞争。小米认为,只要企业能发展好,对小米一定是有利的。企业发展好了,小米同样是受益者。用小米的话说,它们打造的是竹林生态,不同竹子之间互相连接、互相支持,一起抵御风雨的侵袭。
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心态。作为生态链的盟主,一定要有胸怀。对于核心领域,可以自己控制。但是,一定要为合作伙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生态才能长大。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自由生长,优胜劣汰
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么多企业,应该如何管呢?想想都头疼。在管理上,小米的做法很符合自然界的生态法则。那就是:自由生长,优胜劣汰。
在企业发展上,小米是“扶上马,送一程”。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之间开始产生分化。于是,小米采取了二八原则。对于重点公司,重点关注。对于还没有成长起来的公司,采取放养的模式。2018年10月,嘉宾大学走进小米时,亲手打造出小米生态的刘德给我们介绍了这种做法。
“高段的是专人带,给政策、给战略。中段呢,用制度带。后段的1/3,放养。什么时候它一夜之间,没人看见它,做出一个亿了。我们派人关注它对吧?所以我们大概分这三段,你看这样你就轻松了。”
好了,做一下总结,小米生态的快速发展,在于它采取了以下三个策略,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思考题
在打造生态上,你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如果你想加入某个生态系统,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支持?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