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再造一个中国: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峰会洞察

嘉宾校友 · 2024-06-27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跨越地理的山海,文化的隔阂,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迈向世界舞台,在全球市场中再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国形象”。


2024年6月21日,由嘉宾商学主办的“一代人的机遇: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峰会”在上海圆满落幕。当天,众多外交官、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峰会,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策略。


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驻日本使馆原经济商务公使吕克俭,印尼驻京投资促中心主任Evita Sanda,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教授周宏骐,来自翼蓝科技、乐惠国际、中裕科技、王老吉、戴可思、白小T、星聚会、安美科技、巡鹰新能源、酷学院、成功人力等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的创始人,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的形式,参与了峰会相关议题讨论,分享他们的洞察和经验。


我们对嘉宾的精彩发言进行了精心提炼,内容涵盖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品牌叙事、本土化运营、法律法规遵循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领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益参考和启发。以下,Enjoy~

01、一代人的机遇,中国企业全球化


峰会伊始,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作为主办方发表了开幕演讲《一代人的机遇,中国企业全球化》,并重磅发布了《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洞察报告·产业篇》以及战略级产品「灯塔社」,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深度赋能。(后台对话框回复关键词“产业篇”,即可获取《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洞察报告·产业篇》完整版)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下,众多中国企业积极迈向全球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吴婷校长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正在面临的时代机遇:


“能量需要外溢,这正是千载难逢的中国时刻。2024年是转折之年,中国经济发展将从GDP时代过度到GNP时代。”“出海只是企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探索全球化的一小步动作。我们要看到,真正的一代人的机遇,是中国一大批企业开启了实现全球化的进程。”

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发表演讲

然而,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吴婷校长详细剖析了TCL、小米、国轩高科、名创优品、金多多5家企业及背后行业的全球化进程和出海方法论。这5个案例的主角,是嘉宾商学导师校友,也是灯塔社第一批社员。


以TCL为例,作为中国早期走向国际的民营企业之一,其全球化策略核心在于“灯塔”模式和“铁三角模型”,通过在重点国家深耕,逐步覆盖全球市场。吴婷校长还提到了小米快速全球化的经验,强调了其市场选择和快速决策的重要性。她在嘉宾商学商业访谈节目《我有嘉宾》中与小米原总裁王翔的对话,以及在嘉宾派课堂与国轩高科创始人李缜的讨论,都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策略和步骤。正如李缜所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不仅要产品走向国际,还要技术走向国际,更要资本走向国际。”


名创优品和金多多食品的成功案例,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两家企业实施了不同的全球化策略路径,名创优品依托高效的供应链和顶级IP联名,成功进入107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首个入驻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品牌;金多多食品则通过产品创新和全球渠道的整合,成为“世界糖果百强”中唯一的中国大陆品牌,树立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品牌”的转型样本。


为了更好地助力中国企业全球化,嘉宾商学推出战略级产品「灯塔社」。灯塔社是一个集案例研学、社群链接、品牌传播、咨询陪跑、合作交流于一体的,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专业平台,为企业提供跨行业、跨国度的全球化支持,帮助他们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灯塔社现已开启全球招募,可报名加入)


演讲最后,吴婷校长提出了她的独特思考:


当我们启航出海,不应该只是想着如何迈出眼前这一小步,而是应该在出发伊始就开始长线主义地思考——我如何代表国家、代表行业、代表中国企业家,肩负起我们全球化的使命?如何在过程中用好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去变革优化产业?如何塑造好中国国家和企业家的美好声誉?新的生产方式会勾勒出什么样的新商业文明?”

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

02、真正的全球化,是集体思维方式的全球化


现场的外交官和专家学者,在主题演讲中,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和启发。以下是他们分享的精华观点提炼。

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驻日本使馆原经济商务公使吕克俭

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驻日本使馆原经济商务公使吕克俭

·周边是首要,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共赢发展。


·面对外部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企业应该深入调研、优化模式、遵规守法、做好当地媒体工作和安全防范预案。


·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深化务实RCEP区域间合作,推动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

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教授周宏骐

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教授周宏骐

·当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应仅限于贸易层面,而是需要借助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平台,实现更深层次的全球布局。


·许多人误以为本地化销售等同于全球化,或者认为只要深耕客户、在各个国家插旗, 设立分公司, 就能实现全球化,但这些观点并不准确。真正的全球化不仅仅是将商品卖到其他国家占据市场份额, 工厂迁移到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也不仅仅是在不同地区融资,最终目标是实现集体思维方式的全球化。


·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即国际化。这些公司虽然设立了国际部门,但主要业务仍集中在中国市场,导致国际部门往往成为公司内部的"二等公民",需要依赖公司内部资源的倾斜。企业需要思考如何使组织形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确保在全球化过程中各种资源和策略能够相互配合,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支撑不足的问题。

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

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将其输出到全球市场。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做消费,都要一根针足够细,才能扎进去。在国内要聚焦,在国外更要聚焦。你的针越细,就越容易让你的单品体现出和同行的差异化。

印尼驻北京投资中心主任Evita Sanda

印尼驻北京投资中心主任Evita Sanda介绍了印尼在吸引外国投资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Evita Sanda特别提到了中国投资者在印尼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并展望了印尼到2045年成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之一的宏伟目标。


03、品牌的本质一定是高溢价+高复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品牌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圆桌讨论中,围绕“打造全球影响力品牌”这一主题,王老吉副总裁叶继曾、英伦宝贝董事长王耀民、翼蓝科技董事长王炜、戴可思董事长张晓军、白小T董事长张勇进行了探讨。以下是他们讨论的精华观点提炼。

王老吉副总裁叶继曾

王老吉副总裁叶继曾

·王老吉在出海的过程中,会更多考虑和尊重当地文化和语言体系的必要性。例如,在海外市场,王老吉采用了天然植物饮料的定位,并选择了更符合国际主流的命名和品牌标识。三年前,王老吉重新设计了国际版英文品牌标识WALOVI,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发音和识别需求,提升王老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王老吉通过在欧美和澳洲等高势能市场建立品牌形象,并通过与Costco等全球主流渠道的合作,有效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势能。


·与当地合作伙伴携手进入主流市场,在印尼布局海外供应链工厂等,这些动作不仅帮助王老吉快速适应并融入当地市场环境,还节省了大量市场开拓成本。

英伦宝贝董事长王耀民

英伦宝贝董事长王耀民

·中国品牌的本质一定是高溢价+高复购,你要赢得别人的尊敬才是一个品牌,不能单纯以销量来论英雄。


·品牌出海的关键在于原创技术、文化价值观和法治信仰。


·中国的优势在于手工业技术和工业基础,以及工匠精神。但要实现品牌溢价和国际认可,我们需要更多原创科技和文化自信。

翼蓝科技董事长王炜

翼蓝科技董事长王炜

·品牌出海第一是要了解目标市场国情,了解当地文化。如果你不了解国情和文化,你的出海就要走很长的路。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并且一定是自己擅长的领域。老板一定要亲自去做,这和员工去做是不一样的。

戴可思董事长张晓军

戴可思董事长张晓军

·品牌出海不仅仅是将中国元素带出去,更重要的是要本地化,满足当地文化和用户需求。


·真正的品牌建设应该超越国界,不是单纯地作为中国品牌去海外市场,而是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去理解和服务当地用户。


·品牌出海的核心在于创造并提供真正的附加值,而非仅仅追求销售数字,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并融入当地市场,通过本地化策略与全球视野,不断建立和提升品牌价值。

白小T董事长张勇

白小T董事长张勇分享了企业在品牌出海过程中注重的环保和社会责任理念。他提到,白小T通过“续航计划”项目将海洋环保与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回收海洋垃圾制成新材料,并推出具有环保意识的产品,白小T通过社交媒体TikTok和YouTube平台分享这些故事,为品牌出海开辟了新的路径。


04、中国企业在海外应弱化狼性、碾压等叙事方式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连锁经营已成为企业扩张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服务模式,正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战略。然而,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如何将中国服务理念有效融入全球连锁体系,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在圆桌讨论中,围绕“全球连锁与中国服务”这一主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星聚会董事长翁培民、成功人力董事长林伟星、酷学院创始人华俊武、招行跨境金融部主管袁平进行了讨论。以下是他们讨论的精华观点提炼。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

·中国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定价策略方面具有优势,但面对商业模式的海外重构、文化符号的传播,以及叙事逻辑的构建时,中国企业似乎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缺乏深度认知和相应工具的运用。


·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需要重新审视并弱化那些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叙事方式,例如狼性文化、碾压式竞争、降维打击等,转而强调竞合、品牌价值和创新性。


·中国企业应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品牌”,从追求性价比到追求真正的品牌价值,从中国工厂到中国创造,这不仅是标签的变化,更是文化逻辑的转变。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时,要避免短视和应急式思维,进行更为长期和系统的规划。

星聚会董事长翁培民

星聚会董事长翁培民分享了星聚会KTV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提到了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对业务扩展的关键作用。在海外的拓展策略上,他坦言,由于KTV业态在不同国家的普及程度不同,特别是西方国家,星聚会在海外扩张上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成功人力董事长林伟星

成功人力董事长林伟星讲述了成功人力如何随着制造业客户的海外扩展需求,将服务推往海外。他分享了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跨国人才团队建设、政策法规适应等,并展示了公司对未来的信心和前瞻性。

酷学院创始人华俊武

酷学院创始人华俊武分享了酷学院在中国连锁行业发展中的见解和策略。他指出,中国的连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在供应链、产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能力的积累为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招行跨境金融部主管袁平

招行跨境金融部主管袁平提出,无论是中资企业的“走出去”还是外资企业的“引进来”,金融机构在提供全球一致服务标准上的角色不可或缺。他详细说明了招商银行在境外金融服务上的优势和便利性。


05、全球化战略需要具备“三观”


在当今全球舞台,中国制造已然成为一张闪耀的名片。从精密电子设备到大型机械设备,从高品质的日用消费品到创新的工业制品,中国制造的产品正源源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过去,中国制造以价格优势和规模生产闻名,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制造业正逐步撕去低成本制造的标签,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在圆桌讨论中,围绕围绕“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这一主题,中裕科技董事长黄裕中、安美科技董事长汪小龙、巡鹰新能源董事长褚兵、乐惠国际董事长赖云来、容诚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双进行了探讨。以下是他们讨论的精华观点提炼。

中裕科技董事长黄裕中

中裕科技董事长黄裕中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需要具备的“三观”:


1、全局观:具备全局观念,无论是公司、集团还是国家层面,都要从宏观角度审视和规划出海战略。


2、全球观:作为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全球视野,包括公司治理、资金安排、人员配置等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稳健发展。


3、未来观:企业要有前瞻性,注重创新和长远规划,明确未来5到10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不能仅仅因为跟风而出海。

安美科技董事长汪小龙

安美科技董事长汪小龙

制造业企业出海需要注意的两点:


1、海外法律法规与潜规则:海外市场的法律法规可能与国内大相径庭,而且除了书面法规外,还存在着潜规则。企业如果不熟悉这些规则,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如货物被拒收或重罚。


2、团队建设与管理:海外团队的稳定性和能力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这要求企业在海外不仅要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还要培养团队的忠诚度和凝聚力,确保团队能够适应当地市场,同时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

巡鹰新能源董事长褚兵

巡鹰新能源董事长褚兵

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并适应当地政策;加大研发力度,确保掌握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避免无谓冲突,寻求合作机会,实现共赢。

乐惠国际董事长赖云来

乐惠国际董事长赖云来提到,得益于企业通过二十多年的海外市场布局,乐惠国际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实现了海外业务占总营业额50%以上的显著成绩。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双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双则从全局和全球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关键挑战。他呼吁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加强合作与创新,以确保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峰会期间,酷学院创始人华俊武、盛诺一家创始人蔡强以及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何双,均与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校长签署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将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更多支持与指导。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如果您的企业正在考虑或已走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欢迎了解更多灯塔社的详细内容,让我们“彼此照耀,兼济天下”。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