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吕克俭:中国与亚洲经贸合作现状与展望

灯塔社 · 2024-07-03

中国外交政策一贯强调“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在经济外交领域,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经常也会首先考虑地理位置与我们接近的周边国家。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贸关系现状如何,未来又会呈现哪些新的发展动向?近日,在嘉宾商学主办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峰会上,灯塔社专家委员、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驻日本使馆原经济商务公使吕克俭先生为我们进行了相关分享。以下,Enjoy~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企业全球化元年峰会。我曾在商务部工作,走访了中国周边国家很多地方。虽然现在已不在岗位,但吴婷校长的邀请让我有机会继续学习和分享。时间关系,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和亚洲地区经贸合作现状以及展望。

中国与亚洲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潜力大。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亚洲各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全方位经贸合作持续稳定发展,亚洲国家在我国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利益融合持续深化,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各项经贸合作成果丰富,为亚洲地区和全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拉紧了周边命运共同体纽带。


地理上,我们周边国家包括东北亚的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文莱,以及东帝汶,东帝汶虽非东盟成员国,但作为观察员参与其中。此外,南亚八国,以及西亚的伊朗、土耳其等,都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上述这些国家也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和重点。


从经贸数据来看,除中亚五国之外,中国和亚洲25个国家贸易额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70多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8万亿美元,增加了约260倍,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和东盟、日本、韩国的贸易往来,2023年的贸易额分别达到了9117亿美元、3180亿美元、3107亿美元,是中国的第一,第四和第五大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自贸区。目前来看,东盟10个成员国人口规模已达到6.72亿,有着较强的经济活力。2022年,其经济增长率为5.7%,GDP规模达到3.62万亿美元;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很快,进出口额3.85万亿美元,吸收外资金额2242亿美元,来访游客4320万。


当前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双方连续4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人文交流规模加快恢复,给双方20多亿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23年是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提出10周年,同时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和实施,中国—东盟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相互保持为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活力迸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升级,产业链供应链连接更趋紧密。


中日韩三国人口超过15亿,经济体量巨大,三国地缘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和目标市场。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日韩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韩在中国国别贸易伙伴中也常年位居前列。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统计,202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179.5亿美元,中韩为3106.9亿美元。同时据韩国关税厅数据显示,韩日双边贸易额为766.5亿美元,三国间贸易额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三国以资源禀赋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依托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了在经济领域的深度相互依赖;三国为亚洲贡献了70%的经济总量和40%的贸易额,是亚洲经贸合作乃至世界经济版图的稳定增长极。


今年是中日韩合作启动25周年。5月26日至27日,三国领导人在首尔聚首,三国合作迎来新篇章。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是三国合作议程的核心引擎,此前因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矛盾等因素影响停摆四年五个月之久。此次领导人会议重启,对推动三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三国自恢复友好关系和建交以来,已建立了10多个部长级会议和70多个对话机制,内容涵盖外交、经贸、财政、信息、环境、知识产权、地震、人事、旅游、海上交通与物流等众多领域。伴随RCEP的正式生效和实施,中日韩三国首次在同一框架下实现自贸安排。


此外,中国与南亚、西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人口超过30亿,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与西亚国家的伊朗、土耳其建交50年来,互相保持着友好的经贸合作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与南亚、西亚国家高层往来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得到持续巩固和加强。


去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洲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具体意义如下:


第一,推动与共建国家交流与务实合作,成功就“一带一路”倡议同蒙古“草原之路”合作、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等对接达成共识。


第二,促进与共建国家贸易往来。积极完善贸易投资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扩大相互市场开放,利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第三,拓展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2023 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对 58 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在承包工程方面,共建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 2271.6亿美元,增长5.7%;完成营业额1320.5亿美元,增长4.8%。


第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顺利启动。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其他国家经济战略对接起到了引领作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重点项目早期收获初见成效。


第五,打造产业集群式“走出去”的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挥了载体作用,推动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企业“抱团”走出去并形成产业聚集,促进共同发展,降低“走出去”风险。


我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受局部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区域保护主义、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仍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何应对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第一、深入调研,制定稳健开拓计划。亚洲国家发展水平各异,国情各不相同,既有发达经济体,又有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又立宪制国家和政教合一国家。“走出去”时要深入做目标国市场调研,认真解读国情,对接国家发展规划,找准合作切入点,了解当地游戏规则,因“国”制宜,因“国”施策,制定稳健的国别市场开拓计划。


第二、优化模式,化解阻力合作共赢。在亚洲市场,我国企业既要面临域外国家企业的挑战,又要直面本地区国家企业的竞争,还要处理好与项目所在国企业的关系。因此,要转变独好思维,优化与当地的合作模式,实施本土化经营,通过利益共享,将竞争转化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第三、遵规守法,树立中资企业良好形象。要全面系统了解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做到守法依法,注重环保,规范经营。同时,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设身处地、细致周到的为当地打算。


第四、做好当地媒体工作,学会主动发声宣传。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资企业和项目引来越来越多海外组织、媒体关注的同时,对企业和项目片面、恶意、歪曲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对我国项目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企业要积极应对,学会与媒体和社会公众打交道,主动做好企业和项目宣传,发声讲话,讲好互利共赢故事。


第五、安全第一,做好安全防范预案。当前,亚洲部分地区政局动荡不安,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要高度重视海外企业人员、财产和信息安全,应对当地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冲突及自然灾害,对周边环境提高警惕,慎重处理劳资关系,避免陷入当地矛盾和纠纷,制定好安防应急预案。要与我驻当地使领馆经商处室保持联系,维护合法权益。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竞争优势绝非易事。要想走得好、走得远,就要与项目所在地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协调好内外部资源和力量,为企业和项目营造良性“生态环境”。


一是运用精准营销和品牌差异化策略,满足消费者的挑剔和口味。扬长避短,用好当地企业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客户理念和新的市场渠道,包括统筹海外市场资源、前沿技术和优秀人才。


二是引入创新创业精神,从战略高度提升组织敏锐性,有效平衡成本管理与政治目标。要有投资,克服成本压力。


三是采取务实开放的态度,打出合作牌,与当地企业创建共赢的生态系统,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发展。包括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通过与亚洲国家和企业间的务实合作,筑牢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世界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汹涌,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亚洲形势日趋复杂。面对种种乱象,国际社会把目光聚焦向中国,期待中国能够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将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拓展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亚洲的经贸关系,合作共赢、发展繁荣是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共同需求和目标。对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经济安全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亚洲各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和稳定亦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后,我们应与亚洲相关国家一道,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深化务实 RCEP 区域间合作,推动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