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万亿产业风口

案例·商业报道 · 2024-03-08

新的一年,产业新风口在哪里?


近日,全国两会在北京相继召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等产业细分赛道。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嘉宾商学发现,在有关产业的论述中,“生物制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都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在此次两会上,一直被热议的话题“新质生产力”,从产业视角看,也涵盖了绝大部分新兴产业。


围绕这些产业赛道以及相关新词热词,参加两会的代表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也分别基于自身的行业观察带来相关提案或建议。嘉宾商学研读了50多位两会代表们的提案、建议,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梳理了7个新兴产业的关键词、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氢能、商业航天、量子技术产业,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1、新能源汽车

关键词:出海;双碳;智能驾驶


在过去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一点也在今年两会上被“官方认证”。报告中专门提到,在过去一年中,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正在集体出海,进军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加快出海步伐、开拓全球市场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2023年,中国汽车全年出口量突破522万辆,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增长极,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万辆,同比增速达77.6%。

虽然我们已经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但诸多问题也随之凸显。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明显增多,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严峻挑战。另一边,中国汽车目前主要以车企单独出海为主,还未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出海的局面,包括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环节并没有跟上。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中国汽车出海不应只靠车企自身努力,还需中国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合力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 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推动汽车碳足迹核算标准、方法和数据的国际互认;识别有潜力且积极出海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为民营零部件企业提供财税和金融支持,鼓励优质供应链出海;同时,成立国家级终端消费信贷金融平台,给予出海的自主车企信贷资金及贷款服务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认为,汽车出口已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由于海外品牌加速跟进、营商环境复杂,汽车出口仍面临巨大压力,亟需国家提供助力。例如汽车出口全流程运行机制尚需优化、汽车出口配套支持措施有待持续提升。因此,冯兴亚提出促进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出口共性课题、优化出口监管机制、加强资讯及运力建设等建议,多举措护航出海高质量发展。多举措护航出海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尹同跃则表示,我国已从一个世界汽车大国变成一个世界汽车强国,光靠销量、光靠规模还是不够的,在做好产品、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中国汽车企业还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品牌建设投入,为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为中国品牌争光添彩镀上金子。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尹同跃


除了解决出口难题外,“双碳”也成为车企代表们热议的一个关键词。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理应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因此,围绕碳足迹管理、碳排放等,车企代表们也提出不少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也提出,应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供应链内协同联通;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


“智能化”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变革的焦点。我国的智能驾驶(包括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行业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驾驶的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场景已经实现了广泛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嘉宾商学导师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大模型为主的人工智能,会加快把自动驾驶推向高阶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基于此,何小鹏带来了关于探索限定场景无人驾驶法规的建议: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和城市,选取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主干道附近的公共充电站,在其一定半径(例如3-5公里)覆盖范围内试点开放试点夜间低速无人驾驶;选取具备可验证技术条件的车企面向部分终端用户开展夜间低速行驶和泊车试点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嘉宾商学导师何小鹏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则认为,行业内的智能驾驶产品在功能定义、人机交互、安全性能、运行条件、数据应用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存在驾驶安全和数据安全隐患。因此,雷军建议:规范辅助驾驶功能应用,打造更安全的驾驶体验;规范自主代客泊车功能应用,保障无人化场景体验安全;规范车端数据使用,提升智能驾驶产品安全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建议要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并细化汽车数据产权规定,落实车企对汽车数据的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建议,要鼓励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的建议,加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数据合规管理。


汽车芯片也是限制智能驾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产芯片行业有不少课题亟待攻克。针对汽车产业的“卡脖子”之困,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提出了攻克设计短板、提升制造能力、强化车端应用及完善应用配套等建议,体现了对芯片国产化应用的高度关注。


2、人工智能+

关键词:场景应用;安全;人才培养


自2022年底OpenAI研发的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相关的创业和投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伊始,OpenAI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全球再次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讨论浪潮。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新动力。这也成为全国两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并首次提出要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虽然我国的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和美国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周鸿祎就坦言,“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一方面是对抗Open AI的通用大模型基础战;另一方面是差异化、特色化的大模型应用战。当前,中国在通用大模型核心技术上赶超美国还需要时间,但在大模型应用方面,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周鸿祎


周鸿祎认为,在许多垂直领域,其实不需要千亿规模的大模型,百亿大模型足够赋能百行千业,中国发展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是借助产业和场景的优势,将大模型与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相结合,寻求多场景应用、垂直化和产业化的落地,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因此,周鸿祎提出3点建议: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刘庆峰则建议系统性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由国家高位推动规划的制定和落地,不断缩小中美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在通用底座平台方面的差距,并在行业应用和价值创造上打造我国的比较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刘庆峰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刘庆峰认为国家应该加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他提出9点建议,主要包括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投入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出台更加客观公正可信的评测方法、坚持源头核心技术系统性创新、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应用型人才培养、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九大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方面的巨大潜能。具体建议包括:统筹推进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的协同发展,筑牢“AI+”发展根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打造“AI+”产业高地;探索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深化构建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筑牢“AI+”安全屏障。


安全同样也是AI技术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如今数据泄露、“深伪”诈骗等安全威胁加剧,针对和利用AI的网络攻击、AI武器化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防护难度激增,但AI同时赋能网络安全行业,在促进攻防技术升级上有大作用,越来越多国家和机构加速布局网络安全与AI技术的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齐向东建议抓住三个关键:从供给侧看,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攻防实战和应用场景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从需求侧看,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设置专项基金,对研发创新“AI+安全”产品的企业,给予政府基金、贴息贷款或科研项目等支持;从人才侧看,壮大“AI+安全”领域的实战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嘉宾商学导师齐向东


人工智能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然而,当前我国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短缺不仅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影响了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尽管我国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高质量中文语料资源的短缺。如ChatGPT训练数据中文资料比重不足千分之一,而英文资料占比超过92.6%。


对此,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建议,建立数据合规的监管机制,推动完善AIGC监管立法,保护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合规。对大模型的数据采集来源、处理方法、合规性等进行监督和审查。此外,要加强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并加快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的开发与利用。


3、低空经济

关键词:无人机;飞行汽车;政策法规


低空经济通常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空域(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由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构成。


从观光旅游到物流配送,从农林植保到电力巡检,从应急救援到环境监测,低空经济在多个行业场景中已有广泛应用,并不断催生着新业态。主要产品包括无人机、直升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热气球等等。而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壮大,相关产业链正在形成。


相关研究表明,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以无人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无人机相关企业已超1.6万家,其中处于中游环节企业共有超过1.2万家,占比超70%,包括无人机平台、传感器、软件和算法等企业。美团、京东、顺丰、大疆、东部通航等头部企业在低空物流、客运、植保等领域均有所建树,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的同时,在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技术创新、强化配套措施、拓展场景应用、扩大空域开放、加强空中安全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嘉宾商学导师何小鹏带来了《关于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助力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他指出,我国在陆空两栖飞行汽车领域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加大力度鼓励发展飞行汽车,是现阶段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载人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化、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议题。为此,何小鹏建议:明确飞行汽车认证顶层规划,加大审定资源投入,形成可分阶段实施的产品审定路径;建设飞行汽车运行体系,从驾驶员资质空域、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支持产品规模化应用;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展经验推进飞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制定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规划,加快研究低空空域管理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推进具体政策落实,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明确参与方责任与权利,试点支持上海联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家级培育发展低空经济试验区。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沈飞党委书记、董事长纪瑞东认为,要发挥无人机产业在低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试点范围,推进工业级无人机商用融合飞行的适航标准与政策出台,发展干/支线航空无人智慧物流生态,加速实现大吨位货运无人机系统商用融合飞行运营。


在低空经济领域,深圳已经走在全国城市前列。近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盛世龙”在深圳首飞,经过约20分钟的飞行,成功在珠海降落,而这段路程开车的话则需要2.5到3小时,这一航空器也被称为“空中出租车”。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深圳的无人机实力可见一斑。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实际运行的无人机企业1.7万多家,年产值达1520亿元。其中,深圳的无人机企业有1700多家,年产值达960亿元,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0%和63%,堪称“无人机第一城”。


深圳拥有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条,覆盖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生产制造、商业应用、人才培育等诸多环节。这里还出台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今年2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低空经济起飞铺就法治跑道。


全国人大代表、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议案的推动,加之企业、行业的诉求,开放低空经济水到渠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成为多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选择,其中深圳市目前在该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22条经验中就包括“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4、生物制造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生物医药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在食品、医药、材料、化工及能源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加快渗透,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胰岛素、玻尿酸、胶原蛋白等产品,都是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


生物制造具有原料可再生、过程清洁高效等特征,可从根本上改变化工、医药、能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高度依赖化石原料和“高污染、高排放”不可持续的加工模式,减少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生物制造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我国继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又一重要抓手。


生物制造也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的35%。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生物制造或生物经济的专门政策。


在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像华恒生物、丰原集团、智飞生物、珲达生物、华大智造等均属于该领域内较为知名的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认为,当前,合成生物制造成为各方竞相抢占的科技高地。因此,他建议组建高端智库,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作用,同时加强生物制造相关的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研究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加快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在保障人类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


作为生物制造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也成为参会代表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健表示,2023年我国人均寿命78.1岁,且在逐年增加,生物医药产业与14亿多人民过上健康新生活的新期待息息相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持续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因此,他建议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发、生物安全等领域,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强化供应保障水平。围绕创新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与集成验证。三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以省会城市为载体布局生物经济先导区,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国际生物医药企业来华投资和产能布局,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广泛开展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认为,“数字化是生物医药健康行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开展实现数字化亟待规范指引。”他建议,要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生物医药健康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并构建有效支持生物医药健康行业数字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同时促进研发和应用两端紧密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全国性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


5、氢能

关键词:绿氢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称为“绿色石油”,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伴随着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氢能作为重要载体之一,已被明确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要加快发展的前沿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也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两会期间,众多两会代表围绕氢能产业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提案主要集中在扩大绿氢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等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认为,绿氢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方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发达国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本地区产业发展。中国需加强政策支持发展,抢占高地,促进绿氢及绿氢化工(绿色甲醇、绿氨等)产业发展。因此,钟宝申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建议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离网制氢项目申报。二是建议明确政策要求,促进多绿氢多应用场景落地。三是建议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设,做好行业准入。四是建议取消绿氢复合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国家层面应围绕整条产业链加快推动各类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发布,建议组织行业头部企业的有关专家组成相应的联盟及标委会,积极制定及发布行业标准,以此保障氢能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加速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此外,为破解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张天任建议,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在已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加快推进第三批示范城市群申报及审批相关工作。


川渝地区的政协委员们则联名提案,建议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并将成渝氢走廊区域纳入示范应用城市群,支持两地沿城际干线加快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运营,并对车辆推广应用,整车、系统、电堆、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以及氢气供给等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表示,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关键卡点,主要体现在行业规模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氢气来源范围小,制氢规模不足,尤其是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氢气供应不足,氢气价格偏高两方面。基于此,张国强提出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的建议,包括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指出,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推进过程中仍存在氢能尚未实质纳入能源体系、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碳减排方法学体系未成型等问题。为此,姚锦龙从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部门联动,完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二是拓宽场景,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引领,加大氢能多元示范应用;四是开放共赢,构建氢能减碳交易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郭建增则提出了与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建议。在郭建增看来,海洋氢能是氢能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未来潜力所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对于快速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建议:加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总体实施方案;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积极开展海洋氢能应用示范。


5、商业航天

关键词:卫星互联网


商业航天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参与火箭的研发、制造、发射,卫星的运营、控制、数据处理等。马斯克的SpaceX公司的成立及发展则可以视为商业航天领域内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如今随着SpaceX的“一箭多星”,回收火箭技术的突破,星链系统建设的推进,全球的商业航天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美国、欧洲等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商业航天的发展计划。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


随后,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银河航天、北京国电高科等一批国内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并取得了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嘉宾商学的学员企业紫微科技。而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党委书记王润福认为,随着航天技术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天地互连应用模式逐渐成熟,我国商业航天已经迎来了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螺”的重要发展机遇。


因此,王润福建议:加强国家层面支持引导,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统筹国内各商业航天主体的发展诉求,从应用需求、星座体系建设、天地一体化运营等方面指导引导商业航天的整体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并出台配套政策,将商业航天服务国家战略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同时,聚焦商业航天卫星核心产品能力布局,支持引导优势力量融入商业航天新生态,推动太阳能电池阵、星用计算机、星上发动机等核心产品能够按照商业航天模式快速形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评价能力,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并畅通全链条供应保障,快速形成产业化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院士带来了加快推进航天领域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建议。王巍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航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各类航天活动的法制保障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与航天强国建设新使命新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为此,王巍提出建议,要加强航天领域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顶层指导,加速航天法立法进程,加快航天领域重点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营造法治航天的政策环境,以更好地维护我国空间安全和国家利益,有效参与全球太空治理,提升航天产业整体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则认为,“在传统模式和技术方面,我们与航天强国的局部差距在缩小甚至正在实现超越,但在新兴模式和新技术层面,我们与以SpaceX为代表的新兴商业航天企业的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据了解,目前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还处于在轨验证阶段,在轨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不足星链的百分之一,尚未形成类似“星链”的运营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


张涛指出,当前我国对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国内卫星通信运营许可制度亟待优化。因此,张涛提出三方面建议,加快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一是卫星信号需要经过关口站——卫星——用户形成完整通信过程。二是现有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需要细分卫星通信服务的环节,将部分环节调整出基础电信业务。三是在移动通信直连卫星模式中,民营企业只建设卫星和测控站,地面关口站和用户终端由地面运营商负责。


7、量子技术

关键词: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量子现象被描绘得神秘莫测又神通广大,仿佛世界上所有难以解决的事情都可归结到“量子纠缠”上,量子计算甚至被赋予了不少“科幻”色彩。再加上部分媒体的炒作,个别人的夸大宣传,一度造成关于“量子世界”形形色色的奇谈怪论。


实际上,生活中的可以见到的感知到的事物,包括光和能量的最小单位都能称之为量子。量子科技则是指利用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特殊性质来实现信息处理和精密控制的科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量子技术的产品主要有激光、全球定位系统、核磁共振等。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主要分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当前,量子科技正进入“产业化前夜”,各个细分领域都有着巨大潜力,有望为当前智能制造、金融分析、新材料研发、生物医疗、物联网等领域的商业格局带来革命性转变。


总体而言,在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上,我国还没有与西方国家形成代差,在量子通信上我国在规模和应用探索方面有优势,在相关基础研究上,总体上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在应用方面,我国打造了一批优秀的标杆案例。从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到今年中企量子通信技术亮相“巴展”,我国在量子通信的领先地位日益巩固。


未来在市场规模方面,有机构预测,到2035年,量子科技的市场规模将到20亿美元左右,而到2050年,量子科技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美元左右。当前,我国量子产业显示出产业赛道全、科研实力强等特点,量子企业基本覆盖了量子产业领域的现有三大传统赛道。国内量子相关企业主要包括九州量子、问天量子、本源量子以及嘉宾商学的学员企业国盾量子(688027.SH)等,各家公司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领域各具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10年是量子技术进步、商用水平提升、产业合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探索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


因此,郭国平建议出台量子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全力支持量子产业链发展:“打造该领域的自主产业链已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他建议:对量子计算制造链上关键技术系统科研立项;对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出台长期扶持政策;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间要联合攻关,让量子计算机“造出来”且尽快“用起来”;加大量子计算制造链相关人才培育。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智则强调,“应尽快打牢量子科技基础研发力量,布局新兴研发力量,强化企业研发力量,形成产学研用资协同的研发体系。”


作者 | 韩哲

出品 | 嘉宾商学